![]() |

由製造走向創造
粵港澳大灣區商機無限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迅速,中國商貿蓬勃,但重點是如何把握當中機遇。去年3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正式提出和制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以超越紐約、舊金山和東京三大灣區為目標,為國內營商環境以至投資氣氛帶來根本性的轉變。
2018年3月21日
由香港貿發局主辦的首屆「創智營商博覽」(SmartBiz Expo)吸引了500 多家來自43 個國家和地區的參展商,協助中小企增強競爭力,並鼓勵他們走上創科之路。博覽的「商機區」匯聚東莞、江門、佛山、中山、廣州、深圳、珠海及惠州等灣區城市的企業,焦點集中在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的投資合作機會上。
大灣區城市群包括粵港澳區內的11個城市,大部分屬廣東省轄下。廣東省商務廳副廳長陳越華在研討會上介紹廣東省的概況,「廣東是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區,經過40年的改革,已成為中國第一大的經濟體系,在經濟發展、科技產業、創新科技以至服務業都在全國領先的位置。」

廣東成科技創新中心
「世界工廠」是不少人對中國的印象,而廣東省的製造產業更是源遠流長,全球不少科技產品都以廣東省為生產地,包括手機、液晶電視和空調等。陳越華表示,廣東省已是全國最重要的科技產業創新中心,相關企業有兩萬多家,2016年申請專利超過50萬項,國際專利兩萬多項。他認為,廣東省「世界工廠」的角色已有所轉變,由「廣東製造」走向「廣東創造」。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下,廣東省對外開放的門戶亦會愈來愈大,鼓勵更多的創新產業。
另一主講者中信銀行(國際)有限公司經濟師兼研究部總經理廖群博士,就以當中戰略來分析粵港澳大灣區的形成和意義。他提到,粵港澳大灣區的概念由來已久,早於1994 年已由時任香港科技大學校長的吳家瑋提出參照舊金山灣區建設港深灣區。

粵港澳打造跨境經濟
廖群博士提到大灣區的政策地位,「國家發展正處於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提出了不少發展策略,而粵港澳大灣區跟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就被並列為三大國家級區域發展策略。另外,粵港澳大灣區同時也是一帶一路的銜接點和配套,在一國兩制下,更是推進港澳和內地經濟融合重要的一環。」
比起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粵港澳大灣區在土地面績和人口上有明顯的優勢。廖群博士預期,粵港澳大灣區的GDP 將於2020 年追平東京灣區,而2030 年的GDP 總量更可達4.62 萬億美元,大大超越東京灣區的3.24 萬億美元和紐約灣區的2.18 萬億美元,成為世界GDP 總量第一的灣區。
廖群博士認為,粵港澳大灣區背後更有把有關地區「大都會化」、建立灣區經濟等意義。 「建構大灣區就是打造二區九市大都會,而大都會則是人類城鎮化的發展方向。大、中、小城鎮同時發展,慢慢向大都會集中,小城鎮亦會協調發展。另外,從世界數據所得,全球六成經濟量都集中在灣區,打造大灣區可提升城市群自家的競爭力。」
他指出,打造跨境及跨制經濟關係新模式對香港的影響深遠。 「80 年代,香港及珠三角以『前店後廠』的模式合作,但在2003 年提出的『泛珠三角合作模式』並無實際性進展。粵港澳大灣區旨在打造跨境及跨制經濟關係新模式,規格上是香港及珠三角合作的升級版,地域縮小了,但合作方式更為現代化,未來更可劍指泛珠三角,對香港的影響更為深遠。」他補充,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具自由市場、國際化、法制、低稅等體制優勢,能夠在物流、專業服務、地產等產業上,與深圳、廣州及其他地區互補優勢。
相關網頁:
延伸閱讀:
- 物流與供應鏈
- 金融及投資
- 會計服務
- 香港
- 中國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