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國商務部繼續視中國為非市場經濟體
2017年11月10日
美國商務部確定,在評定反傾銷稅時仍會視中國為非市場經濟國家,北京隨即批評此項決定。在此之前,中國已就這個問題針對美國和歐盟向世界貿易組織提出申訴。
中國加入世貿議定書訂明,如果中國生產商不能證明其所屬行業普遍具備市場經濟條件,則世貿成員在涉及中國產品的反傾銷程序中,可以使用不按中國生產商實際成本計算所得的結果。美國一直利用該條款,自動認定從中國進口的貨品屬非市場經濟地位,結果往往計算出較高的反傾銷稅。
該條款已於2016年12月11日屆滿,中國認為,從當天起世貿成員必須停止對中國貨品採用非市場經濟的計算方法。然而,美國和其他國家卻認為,如果申訴人能清楚表明,有關行業並非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運作,則仍可繼續採用這種計算方法。因此,在現正進行的中國鋁箔反傾銷調查中,美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管理局就應否繼續將中國視為非市場經濟體進行探究。
國際貿易管理局政策、執法和合規辦公室在10月26日發出的備忘錄中確定,中國並非充分按照市場原則運作,因此在反傾銷調查中繼續視中國為非市場經濟體,不宜採用中國的價格和成本進行反傾銷分析。國際貿易管理局解釋說,中國經濟架構的核心由中國政府和中國共產黨制訂,他們通過政府對經濟主體的擁有權和控制權以及政府指示等手段,直接及間接控制資源配置,對在其控制之外的市場力量所取得的經濟成果並不在意。
備忘錄還指出,中國政府和共產黨對經濟主體和機構的法定及實際所有權和控制權,遍及中國經濟的方方面面,包括最大型的金融機構,以及製造業、能源和基建領域的主要企業。此外,當局有選擇地使用其控制手段來影響供需的相互作用,從而扭曲市場主體的激勵因素。國際貿易管理局認為,從匯率和物料價格的形成,到勞工流動、土地使用、國內投資和外商投資的配置,以及市場准入及退出等重要經濟層面,中國政府影響這些市場力量的能力顯而易見。
- 美國
- 北美洲
- 中國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