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球生產格局改變促進亞洲供應鏈茁壯成長
全球供應鏈轉移與粵港產業發展關係(2)
2017年10月3日
中國自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積極採取對外開放政策,成功吸引先進國家企業把生產和採購活動大量轉移到中國內地;不少亞洲新興國家亦相繼加大開放力度,以低成本優勢吸收外來投資以推動經濟發展。加上國際貿易制度不斷演變,例如WTO成員落實取消成衣進口配額制度[1],並且在「資訊科技協議」[2]下賦予資訊科技產品零關稅優惠等,均進一步促進相關生產和採購活動向亞洲轉移,有利區內工業活動持續增長,並幫助中國晉身成為「世界工廠」,生產各色各樣的消費品和工業品,直接改變全球工業生產格局。


聯合國統計數字顯示,亞洲的工業增加值由2000年約2.6萬億美元,大幅增加至2015年約7.6萬億美元,平均每年名義增長7.4%(實質增長5.2%);期內,亞洲工業增加值佔全球的比例,由35.1%上升至47.5%,特別是中國佔全球比例由6.5%急增至23.6%。
曾是全球最大的工業生產者美國,期內的工業增加值佔全球比例由25.1%下降至17.7%,西歐的比例亦由12.1%下降至9.2%。此消彼長下,以單一國家計算,中國已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生產國,其工業增加值於2015年達3.8萬億美元,大大超越第二位美國的2.8萬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若以增加值的實際金額計算,無論是以當年價還是以不變價格作為單位,美國和西歐的工業活動其實繼續緩慢增加,只是在服務業和其他經濟活動快速擴張下,他們的工業部門佔GDP比例相對下降,於2015年分別約佔其本地生產總值16%和18%。


反觀中國受惠於外來直接投資流入和接收大量轉移的工業活動,其工業增加值佔GDP比例在2011年及之前的大部分時間均高於40%。2011年後,雖然生產和出口持續擴張,但面對成本上漲、招工困難、用地緊張等挑戰,不少在中國設廠的外資和本地企業,一方面積極轉型升級,同時向鄰近較低成本地區轉移部分生產營運,或加強對外採購較低成本產品和工業物料,致使工業增長有所放緩;另一方面,中國的服務部門開始進入快速成長期,結果工業佔經濟活動比例近年呈現下降趨勢,2015年工業增加值約佔中國本地生產總值34%。

世界貿易傾向亞洲發展
全球生產及採購活動轉移大力推動亞洲工業成長,特別是刺激亞洲企業的出口導向型生產活動,結果亞洲的國際貿易不斷增加。一方面,中國和東南亞等較低成本地區需要從歐、美、日本等地進口機械設備和關鍵零部件,而中國龐大的加工生產,亦需要倚賴進口廣泛原材料和工業品,包括從亞洲地區進口由外國投資者或當地企業生產的工業物料,這不僅促進中國與亞洲其他地區的貿易往還,亦有助亞洲工業進一步發展。
2001年至2016年間,亞洲的貿易總額由3.2萬億美元增加至11萬億美元,每年平均增長8.5%。同期,美國和歐盟28國的貿易增長較慢,每年平均分別只增加5.2%和4.5%而中國對外貿易總額每年平均增長率高達14.1%。WTO的數字顯示,亞洲貿易佔世界貿易比例已由2001年的25.5%,逐步增加至2016年的34.1%,而中國所佔比例亦由4.0%上升至11.5%水平,與美國同時成為全球最大的貿易經濟體。


亞洲地區內部貿易興起
東盟10國、中國內地、香港、日本、台灣、韓國及印度等16個經濟體(下稱「亞洲(16)」),是亞洲主要的貿易地區,2016年其出口和進口金額分別達5.5萬億美元和4.8萬億美元,合共佔亞洲貿易總額超過90%。
當中,源自中國內地這家「世界工廠」的產品由2001年佔亞洲(16)出口17%,上升至2016年38.5%,中國遂成為亞洲最大的出口來源地。雖然東盟,特別是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和越南5國的出口亦因生產和採購活動轉移而有增加,但因為中國的份額大增,以致東盟在亞洲(16)出口佔比由2001年24.5%下降至2016年21.5%。
至於日本,由於當地企業相繼把本國的生產活動轉移至其他低成本地區,致使日本在期內的出口份額大幅由25.8%降至11.7%。而香港因為是亞洲的重要貿易中心,出口在區內貿易推動下繼續保持穩定增長,雖然佔亞洲(16)出口比例有所下降,於2016年仍保有9.4%出口份額。


另一方面,隨著出口導向生產擴張,亞洲出口往美國和歐盟市場的金額亦不斷增加;不過,有關市場吸納亞洲(16)出口的份額卻分別由2001年的22.8%和16.0%比例,下降至2016年的15.3%和13.2%。究其原因,是因為亞洲區內廣泛領域的上游和下游企業日漸建立緊密的供應鏈關係,不同地點企業之間的貿易往來頻繁,直接推動亞洲區域的內部貿易快速擴張。在這情況下,亞洲(16)出口往歐美等區外市場所佔比例呈現下降。
在產業日益精細分工的安排下,位於亞洲的本地公司和外資企業紛紛加強區域業務布局,一方面聯同供應鏈上的合作夥伴前往不同地點投資設廠,並且在整個亞洲地區重新整合採購網絡,希望利用不同地點的生產優勢降低成本、提升營運效率,以切合他們長遠的企業發展需要。由於供應鏈上不同位置的企業,需互相輸送大量工業物料和半製成品往返不同生產地點,遂推動亞洲區內貿易快速發展。
統計數字顯示,由亞洲(16)不同經濟體出口的貨物,不少是輸往亞洲(16)其他的「出口市場」,這些屬亞洲地區的內部貿易目前佔亞洲(16)出口總額超過50%,而中國內地及東盟這兩個亞洲最大的出口來源地,亦同時是這些內部貿易最大的目的地,2016年分別吸收亞洲(16)出口的13.9%和14.9%,而香港作為亞洲重要的貿易樞紐,亦吸納8.9%有關出口(大部分供轉口往其他生產地點)。


區域分工推動亞洲供應鏈茁壯成長
事實上,除日、韓等先進經濟體及中國內地已建立成熟的工業生產體系,亞洲其他發展起步較遲地區,整體而言只擁有相對簡單的工業基礎,不少地點亦缺乏物流和生產性的支援服務。雖然如此,這些地區大多擁有較充裕的勞動力和較低生產成本的相對優勢,除適合從事勞動力密集的生產工序外,部分地區亦可以生產一些技術和資本要求較高的工業產品。
在這背景下,位於亞洲不同地區的工業基地,正倚賴各自相對優勢從事上游至下游的不同生產業務,並且與其他外部貿易夥伴加強業務合作。所以,亞洲內部貿易急速擴張,其實反映亞洲各生產地區之間已逐步建立緊密的供應鏈關係。加上部分國家和地區達成便利貿易安排,有利各地處於供應鏈不同位置的企業進行廣泛的業內貿易(intra-industry trade)。
例如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AFTA)自2010年成立以來,雙方已逐步把大部分產品的進口關稅降為零,大大促進CAFTA內企業間的貿易活動,包括東盟供應商向中國企業出口礦產、能源、農林產品等原材料,而中國亦向東盟輸出各種工業產品及生產物料,雙方相關產業相互依存度逐步提高,不但推動亞洲地區內部貿易往來,並促進區內企業之間的供應鏈茁壯成長。
在這背景下,亞洲不同地區的上游、下游企業正沿著其產業的供應鏈通過地區貿易分工,分別生產廣泛的原材料、零部件、中間品等,配合從區外進口部分物料和關鍵零部件,再在亞洲區內最終生產各色各樣的製成品,並把大部分有關產品輸往歐美和其他消費品、終端產品市場。所以,全球生產和採購活動不斷轉移往亞洲,不但推動亞洲出口往歐美等區外市場,亦同時導致亞洲供應鏈持續發展,和亞洲地區內部貿易快速擴張。

亞洲(16)經濟體最大的出口貨物類別是機電產品,2016年佔整體出口金額41.1%,當中包括大量供生產用的機械和電子零部件,其他主要出口產品包括以汽車為主的車輛及運輸設備(2016年佔8.1%)、紡織品及成衣(7.5%)、各類金屬製品(6.2%)、化學品(5.6%)、塑膠及橡膠產品(4.6%)等。整體而言,這些出口擁有以下特點:
- 亞洲出口產品超過一半是工業用的原材料、零部件、中間品和生產設備。
- 亞洲生產的工業物品主要供應區內不同生產基地,屬亞洲地區的內部貿易。
- 至於亞洲生產的電子終端產品、成衣和其他消費品,則主要供出口往歐美等地的區外消費市場。
反觀珠三角目前擁有成熟的供應鏈體系和豐富的生產性支援服務,粵港企業在規劃未來業務時,大多繼續選擇在珠三角及廣東省和鄰近地區,保留甚至進一步發展較高增值和較高技術的生產業務。但如上所述,隨著亞洲其他低成本地區的工業活動日漸增加,中國與亞洲已逐漸建立緊密的供應鏈關係,亦可為粵港企業提供更為廣闊的市場和採購空間。
更多詳情,請參閱:
[1] 在紡織品和服裝協定下(ATC),WTO成員於2005年1月1日終止針對所有紡織品及成衣進口的配額限制。
[2] 「資訊科技協議」是WTO於1996年12月達成的協議,簽署協議成員承諾對覆蓋的資訊科技產品實施零關稅優惠。該協議在2015年進一步擴大零關稅產品覆蓋範圍。
- 成衣、紡織及配件
- 電子產品及電器
- 中國內地
- 中國內地
-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