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歐盟撐過民粹主義衝擊仍須應付收入不均問題
2017年8月31日
民粹主義者鼓吹保護主義政策,主要因為感到收入不均和對全球化潛在利益有所誤解所致,這已成為全球一大問題,而歐盟受到的壓力更大。然而,歐盟現正著手以更具前瞻性的方針進行貿易改革。
民粹主義與收入不均
不少專家認為,民粹主義浪潮日見洶湧,與收入不均問題漸趨嚴重息息相關。不過,這可能與一個更令人擔憂的趨勢有關,即成熟經濟體的收入停滯或下降,尤以歐盟為然。這個趨勢開始改變人們在戰後大部分時間根深蒂固的期望,就是發達國家的住戶收入水平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上升。
直到2014年的10年内,許多發達經濟體均出現收入停滯甚至下降的情況。意大利、英國、荷蘭和法國的問題尤為嚴重,其中超過60%的家庭在2005年至2014年期間收入沒有增長。
減稅和擴大政府轉移支付等財政措施對解決問題毫無幫助。在英國和荷蘭,約有60%至70%的家庭即使計入減稅和福利後,收入仍然停滯不前或下降。

收入停滯的程度各國大有不同,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最受衝擊的看來是低收入階層。在整個歐元區,自經濟衰退以來,收入中位數的增長全面顯著平緩。收入低於中位數40%及低於60%者跌幅更大。

隨著收入停滯不前,收入不均問題亦日益惡化,並對人口中最易受影響的階層最為不利。在歐盟,平均來說,底層的10%人口只佔總收入的2%至4%,而頂層的10%人口則佔20%至30%。隨著經濟下滑,收入增長趨勢往往對低收入階層不利,因此最高10%與最低10%人口的收入比率可能進一步惡化。


全球化浪潮加上科技日新月異,在歐盟和全球各地導致大量技能和職位被取代,進一步推動民粹主義。然而,全球化的利弊往往被誤解。貿易佔全球GDP的比重從1970年代初不到20%增至現在約一半,證明全球化對貿易有利,不應被視為出現經濟問題的原因。
在創造就業方面也是如此,每10億歐元出口估計可創造1.4萬個新職位[1]。此外,歐盟進口有80%以上是歐洲經濟保持競爭力和就業所需的原材料、機械設備和零部件。
歐盟率先開拓發展許多將可塑造未來的行業和技術,勢必成為「第三波全球化」的贏家,而這一波全球化是以數碼化和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事實上,隨著諸如自動化等技術進步,在決定生產地點時勞工成本的重要性已不如過往,這有助製造活動回歸歐洲。
例如,阿迪達斯(Adidas)在德國停產並遷廠到亞洲20多年後,現已在德國南部設立新的機械人操作工廠(Speedfactory),並計劃把相關舉措擴展到其他生產線(如生產德國國家足球隊球衣),以及英國或法國等其他歐洲生產基地。
因此,歐盟的任務並不是打擊全球化或數碼化,而是以創新方式來利用其利益,確保有更包容性的增長,並減少從舊工業過渡到新知識型工業的痛苦。
以鄰為壑的政策行不通但貿易法例應更具前瞻性
民粹主義往往在選舉中挑起保護主義言論,以仇外或民族主義作為競選手段,前者呼籲設立更多更高的貿易壁壘,後者則傾向減少對多邊貿易談判和國際合作的支持。傳統上倡導開放全球經濟的國家已開始研究遏制進口、限制移民和刺激(假如不是補貼)國內生產。但是,這些以鄰為壑的政策永遠不能為在全球化過程中落後的經濟體提供長遠的解決辦法。
據估計,增加10%的貿易壁壘可能導致國民收入下降4%[2]。隨之而來的是價格上升以及貨品選擇有限,不僅消費者會受損,貿易夥伴亦會報復,產生與預期的經濟增長相反的效果。
自由貿易的本質在於創造並維持一個對所有人有利的公平競爭環境。不公平貿易行為會削弱人們對自由貿易的支持,應以具前瞻性的貿易防衛法例來處理。就歐盟而言,應修改其貿易防衛工具和貿易規則的應對方法,以反映世界經濟秩序的變化。
例如,中國加入世貿議定書第15(a)(ii)條涉及價格比較,允許世貿成員在反傾銷調查中視中國為非市場經濟體,對來自中國的進口可以採用非市場經濟的方法來計算傾銷幅度。為應對這項條款到期的問題,歐洲委員會已提出建議,修改其貿易防衛法規。
新反傾銷規例的最終文本仍待進一步磋商及批准,據此,歐盟調查人員在發現「重大」市場扭曲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新增的準則,例如勞工和環境標準偏低等,以使用不同的方法來計算傾銷幅度。歐盟新的反傾銷規則不僅可以確保歐盟遵守世貿組織的義務,而且還能保護歐洲工業免受市場扭曲造成的不公平貿易行為所影響。
據估計,歐盟使用貿易防衛工具的次數遠低於其他司法管轄區,只影響總進口的0.21%。歐盟的貿易防衛工具作為對抗不公平貿易的手段,預料將繼續小心選擇對象,並以證據為基礎。這樣一來,歐盟更強有力的貿易防衛規則就不會引起貿易夥伴過度反應或回歸保護主義,反而成為一種透明並可預測的方式,使歐盟能夠在全球價值鏈中佔有應得的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歐盟共同商業政策中專屬權限條款的作用,是防止成員國對第三國採取與歐盟整體相異的立場和政策。從近期的多次選舉可見,歐洲政治日益分化,可能對上述前瞻性的貿易法例改革產生影響,並進一步引發應否採取保護主義措施的爭論。不過,有效多數表決制[3]應可阻止個別成員國鼓吹的短視及民粹主義貿易政策,維護歐盟集團廣泛的利益。
[1] 歐洲委員會,2017年 5月
[2] 歐洲委員會,2017年 5月
[3] 為達到有效多數,亦稱「雙重多數」,須符合兩項條件:
1. 55%的理事會成員投贊成票(即28票中的16票);
2. 投贊成票的理事會成員所代表的成員國最少佔歐盟總人口的65%。
少數否決必須至少有4個歐盟成員國支持。
- 意大利
- 英國
- 荷蘭
- 法國
- 德國
- 歐盟
- 西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