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帶一路一問三答系列
如何進軍東盟及南亞?
「一帶一路」倡議旨在推動區域協同發展,香港貿發局與香港信報財經新聞合作,邀請了來自公共機構、商界企業及學界的領袖與專家,各自發表看法。
2016年8月29日
「一帶一路」倡議涵蓋的東盟及南亞國家,雖然與香港有悠久而密切的關係,但當中不少地區的文化、語言、宗教等背景對香港人而言可說頗為陌生,開拓當地市場前必須妥為部署。究竟東盟與南亞哪些地區是港商可重點開發的主要市場?港商又應如何打入這些市場?
關家明:高端服務潛在市場

香港貿易發展局研究總監
「一帶一路」包括不少高鐵、港口、電站等大型項目,但在東盟和南亞,從上游的資源開發、基建投資,到中游製造業轉移、合作生產基地開發,以至下游產品服務銷售、市場推廣和營運管理,處處都可為香港帶來商機。
東盟、南亞資源豐富,近年經濟高速增長,而香港基於歷史上華僑和英聯邦網絡的關係,與這兩個地區均有獨特的聯繫,可以在「一帶一路」的推動上發揮優勢。
遠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已經是東南亞和南亞主要的投資來源地。在內地改革開放之前,不少本地製造業到海外生產和開拓市場都以東南亞和南亞為對象。從斯里蘭卡到孟加拉的紡織成衣業,馬來西亞、泰國和印尼的電子輕工業,都有不少香港投資。同時,各地華僑資本在香港也非常活躍,而香港大眾文化通過電影歌曲也深入東南亞。加上歷史上英聯邦國家間的聯繫,印度、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與香港的商業往來不斷,成就了香港與這兩地區的獨特關係。
「一帶一路」除了大型基建項目在籌融資、風險和工程管理等方面為港商提供商機外,在開發新生產基地方面也可以為本地需要尋找轉移產業的業界提供方便。更重要的是東南亞和南亞有快速增長的新興市場和中產階級,是香港高端服務和消費品的潛在市場。

蔡冠深:熟悉線上線下銷售運作

新華集團主席
香港企業必須因應「一帶一路」發展的大趨勢,努力升級轉型。過去,香港企業向外拓展,往往就是開廠、代工,銷往歐美日本這三步曲。如今,這樣的模式在全球經濟長期低迷、內地生產成本急劇增長的情況下已走到了盡頭。港企應當增加自己介入現代服務業的本領,如熟悉線上線下的銷售運作,同時要把握機會與內地企業合作,共同開拓內銷以及海外市場。
此外,東盟許多國家的發展歷程,其實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翻版,只不過滯後了十來年而已。我們可以用投資內地的經驗和毅力,在另一片廣闊的天地裡,再創港企的輝煌。至於應優先關注哪些市場,個人認為越南、柬埔寨以及緬甸的發展潛力較大,尤其值得留意。
時下香港不少年輕人提到「一帶一路」,都有無從入手的感覺。然而細加分析,卻發現「一帶一路」對於香港人,早已有主場之利、傳承之便。海上絲路沿線 的東盟十國以至印巴南亞,是香港人做生意最常去的地方。在香港更有許多大中小企業,無論資本、人脈、市場,都與「一帶一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因此香港青年可以先在本港找到自己感興趣的行業和企業,吸收經驗,逐步走出香港,經受風雨。當然,那怕是還未畢業,也可收拾行囊,列好提綱,約上三五志同道合的好友,對「一帶一路」上心儀的目的地,作一番細緻的考察。

莊太量:聯合中小企共同推銷

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
要決定哪些「一帶一路」東盟及南亞國家為主要市場,要視乎人口而定,我相信人口至少有二千萬以上方可視作一個主要市場。此外,伊斯蘭金融發展仍未理想,因此暫時以非伊斯蘭國家較有機遇。
越南及印度人口多、發展速度快,因此也是機遇較多的市場。以越南為例,不少香港廠家已搬到當地;而印度服務業發展則被看好,香港的服務業與旅遊業可考慮開發此方面的市場。香港製造業並不發達,去「一帶一路」國家開發市場成本大,還要面對較高的匯率、還款等風險,香港可考慮輸出金融服務業。另外,香港應發揮金融、法律中介人角色,協助當地國家發行債卷。
若港商真有意與當地發展貿易,香港政府宜做開荒牛角色,加強到當地的航班,而香港各行業商會亦應先把各中小企聯合起來,然後一同向當地國家推銷,政府同時亦應協助港商解決匯率風險,協助當地建立還款信用制度。
我認為到「一帶一路」國家發展的最大障礙是語言以及宗教問題。在伊斯蘭金融中是沒有利息,這與港商的認知有所不同,而因「一帶一路」涉及不少伊斯蘭國家,因此香港應發展伊斯蘭金融,例如銀行發行伊斯蘭產品、大學開辦伊斯蘭金融課程,甚至吸引當地學生來港進修金融,以增加香港金融在當地的影響力。

相關網頁:
延伸閱讀:
- 金融及投資
- 建造服務
- 旅遊及款待
- 香港
- 東盟
- 其他亞洲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