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灣文化界推手龍應台
剛柔並濟寫百態
享譽華文文壇的台灣作家龍應台,曾在台灣的文學評論界刮起了一股「龍捲風」,她的行文風格迥異,批判社會的黑暗現象時,行文辛辣犀利。龍應台今年載譽重臨香港書展,與書迷談「幸福」。
2016年8月3日
每次龍應台蒞臨香港書展開講,定必座無虛席,去年她鼓勵年輕人「開啟時代的大傾聽」,今年她「筆鋒一轉」,出席題為「幸福,可以透過努力嗎?」的新書讀者見面會,鼓勵書迷努力爭取個人的、世界的幸福:「每個小小自己,都是小小蠟燭,放在漆黑房間,都可好好照亮。」
龍應台先為活動定調,指是次活動並非甚麼嚴肅演講,「希望這是一個簡單的讀者見面會,而不要成為一個嚴肅的專題講座,只想跟大家聊聊天,沒有甚麼微言大義」,之後她由來港之前的歐洲之旅說起,與一眾書迷討論甚麼是「幸福」。

幸福背後 需要巨大力量支撐
龍應台展示多幅她於歐遊期間拍攝照片,包括湖畔中悠然自得的天鵝、到公園野餐的熱鬧人群,以至站在魚檔外面「等開檔」的海鷗等,指出文化差異下,不同地方不同人對「幸福」的定義都有所不同,「至於香港,可能不太容易會有海鷗,但是只要行過天橋就可參加書展、聽聽講座,你覺得幸福嗎?」現場即時傳來陣陣「幸福」之聲。
她進一步提出,有時候,「幸福」的背後,需要巨大力量支撐,並以剛於法國舉行的歐洲國家盃賽為例,「數萬人一起到球場抒發熱情,當然是種幸福,但是90分鐘背後,牽涉到的又是多少力量?」之後龍應台展示了一些在法國拍攝的照片,「軍力無所不在,害怕會有事情發生,為了在廣場上直播球賽,警方更於每一小時、每一草地徹底搜索。」

書迷互動 方言表達幸福感受
既然是個與朋友聊聊天的聚會,一眾書迷亦有機會「表達」對幸福的感受,龍應台準備了早年寫下有關「幸福」的選段,邀請觀眾即席以包括廣東話、客家話及湖南話等不同語言讀出,「不同的語言便是不同文化最美麗的聲音,而能說本土方言亦代表着一種來自家鄉的幸福」,其中包括出自被視為龍應台「叩問生死」的散文集《目送》的這一段:「幸福就是,早上揮手說『再見』的人,晚上又回來了,書包丟在同一個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張椅下。」
龍應台表示,寫作時並沒有指向哪些地方哪些人,但當現時回想世界近日面對的種種傷害,包括德國慕尼黑大型購物中心槍擊及巴伐利亞州自殺式炸彈襲擊等,「我們就可知道,上面說的幸福,絕對不是理所當然」,而她相信,就算角色再小、力量再輕,個人的地位及責任,絕對不應受到輕視,呼籲書迷每日都要為爭取幸福而努力。

以理性作溝通 勿讓情緒燃燒
去年參與香港書展時,龍應台公開呼籲香港、台灣,以及中國內地「都需要一個謙卑的大傾聽,傾聽大海對岸的人的聲音」,來到今年,她始終心繫這個議題,直指近年兩岸三地隔閡突出、矛盾尖銳,倘若各方仍然搞不懂、學不會好好傾聽對方,或有機會走上戰爭之路,後果不堪設想。
「可以不喜歡、可以不同意,但是仍然需要學習了解,才去決定如何應對;要用理性進行溝通,相反任由情緒燃燒,這個最是危險」,龍應台語重心長地說。
相關網頁:
延伸閱讀:
- 書刊及印刷品
- 印刷及出版
- 香港
- 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