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數碼營銷「吸粉」
搶佔內地市場
正當電子商貿形成大方向,各家企業都要走向互聯網企業,要贏就要走在時代之先,否則便會被淘汰。誠如專家所言,每家企業都要建立自媒體,以及運用多種數碼渠道建立自己的「粉絲」群。
2016年7月4日
在互聯網年代,「得粉絲者得天下」已成數碼營銷的不二法則。隨著新媒體碎片化,內地網絡營銷手法更見層出不窮,自媒體的宣傳威力更可媲美傳統的大眾媒體。香港貿發局中小企中心早前便舉行工作坊,請來專家探討內地網絡紅人如何運用自媒體為品牌策動營銷攻略。
所謂自媒體(We Media,又稱公民媒體或個人媒體),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及化和自主化的傳播媒體,透過現代化及電子化,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特定的個人,傳遞規範性及非規範性資訊的新媒體總稱。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貼吧、BBS等網路社區,都屬這類平台。

粉絲經濟 改變思維方式
媒體在變,消費者也在變,企業在策劃移動營銷方案時,要對用戶思維的轉變有所理解。香港跨境電子商務協會副秘書長兼加盈國際創辦人蘇啟民說,「商家們大多以八十、九十後顧客為目標對象,因此要多多觀察他們的習性。譬如九十後喜歡一齊走上行人天橋唱歌,他們有尋求自我表演的共同興趣,自然形成圈子,而眾多社交媒體形成各種不同的生活圈子。」
蘇啟民指出,每個新媒體都是與粉絲互動的門徑,各門徑加起來的力量很大。「粉絲群體在網上的消費能力相當驚人,體現長尾經濟的效益。然而,內地粉絲群體分門別類,包括有追捧偶像的粉絲群、愛看歷史劇的文化類粉絲群、愛看盜墓題材的粉絲群,還有愛看漫畫的二次元粉絲群等等。」他說,以宅男宅女為主的龐大二次元粉絲群體,甚值得大家關注,因為群體正不斷急速擴大,在2015年,人數便已達2.19億,2017年更可望突破3億人。

手機上網時間長 新流動媒體當紅
至於要保持網站流量高,就要吸納「粉絲」和建立他們的忠誠度。然而,吸納新「粉絲」的成本,往往比留住「粉絲」的成本高七倍;因此企業要充份利用數碼渠道與「粉絲」群保持高度的互動。
蘇啟民說,由於現時用戶使用手機上網的時間超越電腦上網的時間,所以新移動媒體就是當前重要的宣傳渠道。熱門的新媒體包括「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百度文庫」、「豆丁文庫」、「天崖論壇」和「新聞源站」等平台。他指企業和用戶要在微信上發過紅包、領過紅包,才稱得上是「擁抱新思維」。
此外,企業也要計算網上的宣傳效益。他指,「在淘寶建立網店的商戶,都可獲得一些數據分析,其中一項是每項銷售的成本(CPS, Cost Per Sale),網上廣告費用一般佔每項銷售的成本約12%至15%,所佔比重不輕。商家可從提供快速送貨服務、方便顧客付款的方法著手,從而促進衝動消費。」

網紅刺激 網上流量
「網紅」是2015年度內地十大流行語之一。網絡紅人和他們的自媒體都是現時網上常用的宣傳渠道。例如,原名薑逸磊的Papi醬、花名「大E媽」的模特兒張大奕,以及脫口秀《羅輯思維》主持羅振宇,都是現今內地三大網絡紅人。今年初Papi醬的粉絲人數,已逾760萬人,蘇啟民指若廣告商可透過Papi醬視頻出貼賣廣告,或在其微信公眾號及微博發貼片廣告,都甚有市場。
至於張大奕的粉絲人數,也逾430萬名,她在網上直播四小時代言自家網店「張大奕的店」,結果兩小時內創下兩千萬元(人民幣‧下同)的成交額。自媒體「首富」羅振宇的微信粉絲人數,則逾七百萬人,他所推出的付費音頻服務亦吸引不少用戶訂閱,因此他的自媒體估值高達13.2億元。蘇啟民因而總結,受歡迎的自媒體可吸引基金和投資者,並具備上市的潛力。

相關網頁:
延伸閱讀:
- 資訊科技
- 印刷及出版
- 電影及影音製作
- 科技
- 中國內地
-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