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緬甸崛起的機遇:亞洲最後一個待開拓的生產基地
2016年4月緬甸政府順利過渡,改革政策肯定會延續下去,對製造業有利。
2016年6月17日
由於工資上漲,招工困難,不少在珠江三角洲的製造商紛紛探求方法,盡量降低生產成本,其中包括將勞動密集型生產活動遷移或分散到勞工成本較低的地區,同時把複雜的高增值生產工序留在珠三角的廠房進行。
港商物色另一生產基地時,東南亞因工人工資低廉、供應充裕,往往名列前茅。緬甸是東南亞大陸面積最大的國家,自然資源豐富,人口年輕,自2011年以來,由軍方支持的文人政府實施一系列經濟和政治改革,因而過去幾年日益受到投資者注意。
在物色或篩選遷廠地點時,政治穩定往往是一大考慮因素。因此,香港貿發局研究部最近前往緬甸實地考察,在2016年4月新政府組成前,評估該國是否適合作為另一個生產基地。
政府順利過渡有助提升商業信心
數年前,西方解除了對緬甸的經濟制裁,而2015年11月,全國民主聯盟(簡稱民盟)在議會選舉中取得壓倒性勝利,令人抱有希望,相信緬甸與西方重新接觸後關係或可更趨密切。民選的民盟新政府承諾進一步開放市場,以吸引國際企業,而且與政府過渡[1] 有關的政治風險漸漸減退,預料新一輪投資熱潮將會出現。亞洲開發銀行於2016年3月發表的一份報告稱,盡管緬甸經濟受到2015年嚴重水災所影響,但商業信心依然樂觀[2] 。


香港貿發局研究部在緬甸實地考察期間,拜訪了多個政府部門和私人公司,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對該國未來經濟前景相當樂觀。以人口計,緬甸是東盟一個中型國家,年輕工人供應充足,勞動密集型製造業會湧現不少投資機會。從服裝到鞋類,從手錶到食品加工,都是前景不俗的行業。
政界和商界的樂觀情緒暫且不論,新政府承諾在上任首百天進一步推行經濟改革,只要耐心等待新舉措推出,總會有所回報。因此,外國投資者可能需要數個月時間,才能深入評估及把握這些機會,然後進行直接投資。歸根究底,在這個基礎設施明顯落後的國家,外國投資者必須權衡預計的投資風險與實際的經營成本。
本文將探討緬甸如何從農業經濟不斷轉型,成為一個越來越依賴製造業和服務業增長的經濟。除分析緬甸作為嶄露頭角的低成本產地所具備的優勢外,還會對現存許多不容忽視的挑戰進行相應的評估。至於日後陸續發表的其他研究文章,則會研究該國的重要出口收入來源—服裝業,並比較全國各地工業園區和經濟特區的情況。
由農業到工業的戰略轉型
僅15年前,第一產業佔緬甸國內生產總值(GDP)近60%,經濟嚴重依賴自然資源和農產品出口。為加快從農業向工業和服務業的經濟轉型,在前總統吳登盛任內,緬甸政府採取由出口及外商直接投資主導的發展策略,為投資者創造有利的營商環境。其中包括於2012年通過新的投資法,以及發展經濟特區和更多的工業園區。
因此之故,工業對緬甸經濟的貢獻從2010年的26.5%上升到2014年的34.4%,而同期農業所佔的比重則從36.8%下降至27.9%。值得注意的是,工業佔GDP的比重已超過農業,並可能在中期內超過服務業。2010至2014年期間,緬甸服務業佔GDP的比重僅微升至37.7%。

製造業的外商直接投資不斷增加

在工業之中,加工製造業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佔GDP的比重從2010年的7.2%提高到2014年的19.9%,在各個工業領域之中對GDP的最大貢獻。
吳登盛政府不僅推動私營部門參與製造業發展,開放過去由國有企業主導的經濟領域,還鼓勵國有企業以合資企業及合夥的方式與外國投資者合作,而且在多個行業允許100%的外商直接投資或外商獨資企業,包括製造業、服務業、基礎設施建設、零售批發業。
據緬甸投資與公司管理局統計,該國主要的外商直接投資來源地是中國內地、新加坡、泰國及香港,2015年共達448.6億美元,佔累計外商直接投資總額的75.8%,主要投資領域是石油、天然氣和製造業。


投資流向已出現從能源及採礦轉到製造業及服務業的跡象,反映政府重視發展工業,以推動GDP增長,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2015年,緬甸累計外商直接投資總額比2014年增長10%以上,達592億美元,其中62.5億美元投資於製造業,佔總額的10.6%。截至2015年12月底,緬甸共有1,033家外商投資企業,其中585家屬製造業。在不同的製造行業中,服裝被視為重要的增長推動力。
人口結構具優勢而且工資低廉
緬甸人口為5,180萬,30歲以下者超過一半,年輕勞工在中至長期的供應相當充足。此外,緬甸的識字率在東南亞數一數二,為該國創造非常有利的環境,得以從主要依賴農業轉型為由工業及服務業推動的現代經濟體。
勞工成本方面,緬甸於2015年9月首次實施全國最低工資,僱員每天工作8小時,最低工資標準為3,600緬元,即每月工資為108,000緬元(93美元)。香港貿發局研究部在緬甸實地考察期間獲悉,即使星期天放假,僱主亦會將每月工資按30天來計算。盡管如此,緬甸的工資在區內仍具競爭力。例如,泰國每月最低工資大約是 250美元,越南(河內和胡志明市)為155美元,柬埔寨140美元,老撾110美元。

緬甸勞工成本低廉,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具備競爭優勢。2015年緬元兌美元貶值約30%[3] ,雖然有些人認為緬元貶值,推高了進口成本,影響依賴海外原料及設備的製造企業,但是緬甸工人的實際工資下跌,加上油價較低,在很大程度上抵銷了這種負面影響。
勞工質素問題不容忽視

盡管在2012年推行經濟改革,但是軍政府實施經濟孤立多年,導致緬甸技術工人及專業人士嚴重短缺,對當地工人的生產力和質素產生重大影響。
據香港貿發局研究部在緬甸訪談所得,服裝生產商認為,該國的勞動生產力約為中國的50%至70%,落後於越南和孟加拉。從好的方面來說,只要給予適當培訓以改進操作技能,幾個月之後,緬甸工人的生產力可以達到中國工人的70%至80%。雖然有些企業同意需要受過更佳培訓的工人,但由於轉工率高,他們不大願意 培訓員工。工人往往只是為了加薪10美元,就從一家工廠跳槽到另一家,許多人甚至不會通知僱主。由於擔心浪費培訓支出,不少公司只招聘低技術到半熟練工人。
知識型員工供應方面,緬甸也需要培訓人才,讓他們擁有先進管理專長或達到國際標準的技術知識。為此,緬甸聯邦工商聯合會已與日本國際協力機構合作,建立緬甸—日本人力資源發展中心。該中心於2013年8月開始運作,為企業行政人員提供商業課程,並特別以中層管理人員為對象。
區位優勢及物流樞紐
緬甸位於中國與印度等全球兩大新興市場之間,並與孟加拉、泰國和老撾等另外3個亞洲國家接壤。長遠來說,區內貿易和投資聯繫勢必增加,該國憑藉本身地利,大有潛力參與區域供應鏈,並成為重要的物流樞紐。
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倡議。這個發展戰略旨在通過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振中國與西方之間的古代商路。在這項倡議下,將建設6條主要的國際經濟合作走廊。一條是孟加拉—中國—印度—緬甸經濟走廊,經過緬甸曼德勒和孟加拉達卡,連接雲南省省會昆明與印度加爾各答。預料孟中印緬經濟走廊項目可推動沿線的交通、能源和電訊網絡建設。據報道,加爾各答到昆明走廊全長2,800公里的主通道大體就緒,其中若干小段的公路正在升級改造。
中國在緬甸的另一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是在若開邦(Rakhine)皎漂(Kyaukphyu)與昆明之間,經過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和中國邊境城市瑞麗,興建石油及天然氣管道。這條管道於2015年開通,是皎漂經濟特區的一部分。後者還包括建設一個深水港、通往昆明的鐵路及高速公路、皎漂港和工廠。這個雄心勃勃的項目是由一個以中信集團為首的財團控股,而緬甸政府佔少數股權。2015年12月,緬甸國會通過建設皎漂經濟特區。
由雲南到皎漂港的陸路距離較海路短得多,據估計由中國東海岸到印度的航程會減少約5,000公里,毋須經過馬六甲海峽。較長期而言,有了這條通道後,運輸效率將會提高,緬甸大有條件發展為該區的物流樞紐。
除正在建設的皎漂經濟特區外,其他經濟特區亦會獲外國投資者重視,迪拉瓦(Thilawa)經濟特區就是一例。這個特區鄰近仰光,並有香港和記港口集團經營的貨櫃碼頭。不過,在亞洲物色另一生產基地的香港公司應注意,雖然通過皎漂—曼德勒—昆明通道,緬甸與中國西南地區的交通會有改善,但是物流及供應鏈管理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完善。

利用後發優勢改善監管環境
在數十年的閉關政策後,緬甸的經濟及商業潛力仍有待發揮。作為市場經濟的後來者,該國可以向越南及柬埔寨等發展中國家借鑒。這些國家的經驗表明,為推動結構轉型及經濟增長,制訂清晰的外商直接投資法律框架十分重要。
許多業界協會和利益相關者在接受香港貿發局研究部採訪時表示,緬甸的法律及投資制度有很大改進,例如實施緬甸外商投資法,減少了在該國營商的困難,並大大改善各行業外商投資的監管環境。據世界銀行最新的《營商環境報告》,緬甸的排名由2014年的全球第182位和2015年的第177位,移前至第167位。
緬甸投資法新草案正在制訂,一經通過,將整合並取代2012年頒布的緬甸外商投資法和2013年頒布的緬甸公民投資法,對投資環境將產生進一步的積極影響。此外,迄今已逾百年的1914年公司法也在改革。新的緬甸公司法可望為促進銀行業改革奠定基礎,對中小企業的發展十分重要。
此外,迪拉瓦、土瓦(Dawei)和皎漂等3個經濟特區均有各自的外商投資法,為指定行業提供額外的投資優惠,今後將進一步推動該國的服裝、食品加工等製造業,以及汽車和石化等重工業的發展。
目前,緬甸投資委員會負責審批投資建議書,並向所有擬在該國進行直接投資的外國投資者簽發許可證(詳情參見緬甸投資與公司管理局網站)。緬甸投資委員會收到外商直接投資建議書後,應在90天內審核並作出決定。為加快申請流程,該委員會今年內將在勃生(Pathein)、蒙育瓦(Monywa)和土瓦設立3家分支機構,以便投資者向當地辦事處遞交申請。2012年前,整個審批流程可能需時6個月到1年。
基礎設施仍是未來多年的挑戰
過去幾年,緬甸製造業大幅擴展,年均增長超過10%,證明了該國擁有競爭優勢,當然主要是來自其低廉的勞工成本。但是,在短期內,這方面的部分優勢可能會被公用事業和交通基礎設施不足等缺點所抵銷。
供水
緬甸水資源豐富,但是會隨不同地區及年內不同季節而出現分布不均勻情況,產生不少問題。河流流量往往緊隨降雨模式,即雨季(5至10月)帶來約80%流量,而旱季(11至4月)則佔20%。
近年仰光經濟迅速發展,供水設施的建設趕不上用水需求的增長。據仰光市發展委員會表示,該市只有67%的人口獲得市政供水,一些市鎮沒有自來水供應,日常所需主要依靠地下水。
雖然當局正在建設或改造更多供水管道,不過根據大仰光供水改造工程項目,供水設施到2020年才能擴展至整個仰光都會區,短期內會制約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在緬甸物色另一生產基地的港商應注意,由於供水不可靠,該國不少工廠使用地下水,從而構成塌陷風險。此外,一些工廠還沒有安裝適當的污水系統,可能對廠房生產造成相當大的風險。
供電
緬甸電力行業仍處早期發展階段。雖然2010至2014年電力供應增長41%,不過估計緬甸66%人口仍未有正常電力供應。除仰光、內比都和曼德勒等大城市外,停電不時發生,尤以旱季為然。為確保持續供電,工廠不得不依靠私人發電機,成本約0.3美元/千瓦時,而使用公共電力則是 0.15美元/千瓦時。

電力部部長表示,隨著工廠不斷增加,預計電力需求每年上升10%至15%。最近公布的15年能源總體規劃,訂下到2030年100%電氣化的目標。為此,除水力及天然氣外,政府計劃分散採用其他發電來源,如煤和可再生能源。然而,由於許多相關項目還在規劃或建設階段,對有意在緬甸設立生產基地的製造商來說,目前電力短缺仍是一大問題。
交通聯繫
雖然緬甸在過去幾年致力改善交通,不過比起其他東盟國家,還是有顯著的發展差距,物流表現也相較遜色。據世界銀行公布的物流表現指數,2014年在160個國家及地區中,緬甸排第145位,而泰國是第35位,越南第48位,印尼第53位,柬埔寨第83位,老撾第131位。
目前的基礎設施顯然不足以支持該國的增長,以及未來工業發展和人口城市化帶來的需求。據日本國際協力機構估計,到2030年緬甸交通基建需投資約270億美元,其中約115億美元為道路改建。為加快發展,當局邀請私人投資者參與不同的基建項目投標。據報道,估計耗資240億美元的大仰光綜合性城市交通規劃,將由市政府與私營公司通過興建—經營—轉讓(BOT)模式實施。


海路運輸方面,仰光是主要港口,處理全國超過90%的進出口貨物。由仰光運送貨物到遠洋輪船眾多的新加坡,需時約5至6天。除新加坡外,仰光一些貨運代理公司也會選擇馬來西亞巴生港來付運貨物。
目前仰光有3家主要碼頭經營商,即Asia World Port Authority Terminal、Myanmar Industrial Port和Myanmar International Terminal Thilawa,後者由和記港口集團經營,距仰光市區約25公里。
為配合貨運量不斷增長以及處理更大型船舶的需要,仰光港急須擴展及升級改造。2016年1月,當局宣布在迪拉瓦興建一個新貨櫃碼頭。2018年建成後,新碼頭可同時停泊兩艘達2萬載重噸的貨輪,而目前只能處理一艘貨輪。
電訊業蓬勃加快經濟發展
在2013年開放電訊業之前,政府擁有的緬甸郵電(Myanmar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是全國唯一的流動電話服務供應商,以收費高及服務差而備受批評。2014年挪威的Telenor和卡塔爾的Ooredoo進入市場後,流動電話普及率已從7%左右上升到50%以上。此外,這兩個國際流動網絡經營商也引入數碼技術,對緬甸電訊業的超常發展起重要作用。香港貿發局研究部發現,與2012年實地考察時相比,現時該國的電訊服務有顯著改善。
舉例來說,現時緬甸人毋須再依靠傳統的固定電話服務,而可利用智能手機與世界各地聯繫,使商業及經營效率大大提高,特別是在管理及組織工廠業務方面,投資者身處海外亦可運籌帷幄。對緬甸這個超過60%的人口在農村居住的國家來說,電訊時代的到來尤為重要。科技跨越式發展還可以誘發新服務,例如為偏遠地區而設的流動支付及流動醫療應用程式等,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此外,流動通訊聯繫有所提升,還有助加速經濟增長。據GSM協會(Groupe Speciale Mobile Association)的研究顯示[4] ,發展中國家的流動電話普及率每提高10%,長期GDP增速可加快達1.2%。
土地成本高昂可能壓低毛利率
近年來,緬甸土地開發的速度未能跟得上擬在當地設點的投資者數目,尤以仰光為然。由於投機活躍,或者預期越來越多投資進入該國,地主紛紛大幅提價,令房地產價格飆升。製衣廠數目增加,倉儲需求上升,也推高工業園區的租金。據消息人士透露,在仰光的East Dagon區,租金由4年前的每平方英尺1.5至2.0美元,升至目前的每平方英尺3至3.5美元。日後刊出的研究文章將對內陸的租金成本作更多比較。
雖然緬甸人通常較溫文、誠實勤奮,但溝通總是轉彎抹角,而且語言障礙也是不少外國投資者面臨的問題。在香港貿發局研究部實地考察期間,很多企業強調,管理層與工人之間保持有效的溝通渠道,對維持良好士氣,提高工人生產力至關重要。
總結
以上分析已顧及多項搬遷工廠到緬甸的重要考慮因素,特別是該國政治順利過渡,以及新政府承諾繼續推行經濟改革。緬甸製造業有很大的增長潛力,不過仍有一定的發展挑戰,急須新政府處理。預料該國將逐步發展成為東盟另一個低成本的製造業大國,日益成為國際採購公司的熱點。
[1] 根據緬甸憲法,邊境事務部長、國防部長和內政部長由國防與安全委員會任命。除這3名部長外,吳廷覺新政府的部長大部分來自民盟,另有兩人來自前執政黨聯邦鞏固與發展黨,還有一些獨立人士。
[2] 亞洲開發銀行《2016年亞洲發展展望》
[3] 2015年美元兌緬元升值約30%,不過在2016年首幾個月,升幅已減去三分之一。2016年5月中,1美元兌1,170緬元左右,而在2015年實施每日最低工資時則是兌1,300緬元左右。
[4] GSM協會、德勤和思科系統的聯合報告《流動電話對經濟增長有甚麼影響?》(What is the impact of mobile telephony on economic growth?)
- 鞋類
- 成衣、紡織及配件
- 家庭用品
- 建造服務
- 物流與供應鏈
- 緬甸
- 東南亞
- 東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