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啟德郵輪碼頭
突顯香港工程實力
三月底,三艘皇后系列郵輪抵港,帶來約1.7萬名旅客,充份體現香港已成郵輪公司理想中轉港。其中排水量15萬噸的瑪麗皇后二號,更停泊在2013年營運、標誌港實力的啟德郵輪碼頭。
2016年4月11日
2013年,大型郵輪海洋水手號載著3000多名來自世界各地旅客,成為使用啟德郵輪碼頭泊位設施的第一艘郵輪。也標誌著在施工期間面對不同困難和挑戰、憑專業團隊合作和努力的本港團隊,把各項問題妥善解決,令郵輪碼頭順利完工的實力。

啟德發展計劃為政府十大基建項目之一,而啟德郵輪碼頭則是計劃内首個落成的重要旅遊基礎設施項目。啟德郵輪碼頭原址為舊啟德機場跑道末端,而由舊機場發展成為郵輪碼頭,亦有讓該處繼續成為本港交通樞紐的象徵意義,而整個啟德發展計劃的規劃願景,則是發展成一個「維港畔富有特色、朝氣蓬勃、優美動人及與民共享的社區」。
三大政府部門擕手 港成亞洲郵輪中心
早於啟德機場搬遷前,政府已展開啟德重建規劃工作,並於1998年完成一項可行性研究;考慮到公衆的關注,最終政府以「零填海」為起步點,展開「啟德規劃檢討」,並進行三個階段的廣泛公眾參與活動。直至2008年,政府定址於舊啟德機場建造郵輪碼頭,以提升香港的旅遊吸引力,吸納不斷增加的郵輪旅客;同年10月,《施政報告》承諾2009年展開建造工程;政府負責設計及建造,郵輪碼頭大樓及泊位設施造價共82億港元。
啟德郵輪碼頭的發展項目分為三部分,包括由土木工程拓展署負責的土地平整工程和郵輪泊位結構工程,以及建築署負責的郵輪碼頭大樓和機電工程署負責採購的前沿區設施。

四大挑戰 郵輪碼頭成東九龍地標
土木工程拓展署總工程師容建文提到,有關工程的主要挑戰是要達至「零填海」的原則,以至在挖深海床的同時,亦把現有的1,100米長斜面海堤移往陸地方向,令長約850米、闊35米的碼頭前沿區靠泊平台能建於原來跑道的海岸線内。為符合環保原則,地盤平整承建商需把舊海堤物料進行篩選並循環再用來重建海堤。
以全新旅遊概念興建的新郵輪碼頭,由土木工程拓展署負責土地平整工程、包括香港寶嘉建築,則聯同王董建築師事務公司及AECOM亞洲組成的承建商專業技術團隊,則負責設計及建造啟德郵輪碼頭大樓及附屬設施。其中佔地7.6公頃、樓高三層,位處舊啟德機場跑道南端的啟德郵輪碼頭大樓,則由Foster + Partners及王董建築師事務公司負責建築設計,AECOM則負責機電、結構及環境等範疇的設計工作。
香港寶嘉建築技術總監James Marshall形容,團隊面對了限時的挑戰,「第一艘郵輪已定於2013年靠泊,期間得36個月時間完成工程且容不下任何延誤。」王董建築師事務副董事總經理袁灼堯更指,郵輪碼頭大樓長達850米,相等於兩座横臥IFC(中環國際金融中心)的長度,「但大樓不但要可容納兩艘大型郵輪同時靠泊,其設施更須可每小時處理達3,000名乘客。」




實現「零填海」 與時間競賽
項目分秒必争,比比皆是。例如土木工程拓展署聘用的艾奕康顧問在設計時,就是考慮到郵輪碼頭大樓要在海堤重建期間同步施工,以達可與首個泊位同時啓用的目標。因此,承建商五洋建設株式会社建造了4排1,227枝直徑1.1米至1.2米的鋼管樁柱,以承托長約850米、闊35米的碼頭前沿區;又在碼頭前沿區北面和南面樁柱深度製造差距,形成一幅長約900米的擋土牆,成為碼頭平台支撐結構的一部分。
容建文補充,靠泊平台建造的一大特色之一,就是團隊選擇先在岸上建造平台支撐樁柱及連續綱管樁牆,待樁柱建成後,才於樁柱間進行挖掘並重建海堤,這不但可免卻海上打樁,減低惡劣天氣可能對打樁工程的影響,並可為提高建造的效率。
James Marshall則特別指出,碼頭大樓內的弧型天花設計,亦採用了預先建造組件、現場裝嵌的方式。他強調,預建組件的做法不新鮮,常見於造橋等工程,但用於長達850米的碼頭大樓,則屬香港首次,而當中更涉及團隊間的調協及精密籌劃。

高效功能建築 外型設計兼及環保
碼頭大樓除了外型設計獨特,是香港的旅遊地標外,亦是具功能性的建築物,是王董建築師副董事總經理袁灼堯口中一項極大的挑戰。「郵輪碼頭大樓的功能,就等如機場般,同樣需要提供旅客出入及海關檢疫等程序、行李處理處等等,但相比機場,碼頭大樓每層樓面面積有限,如何確保在繁忙時間,設施每小時可處理多達3000名乘客,團隊因而設計了不同人流疏導方案來配合。」
他又指,郵輪碼頭大樓頂部為向公眾開放的海景公園,「環保建築要引入自然光線,設計要有透明度,但又要考慮保安的風險,例如旅客通關後,不能跟外界有任何接觸等。」雖然挑戰重重,但他坦言,大樓布局精妙,「左右兩個泊位都有相同設施,例如二樓登船大堂,地下層行李大堂等等,以至即使兩艘郵輪同時靠泊,也能同步處理旅客登岸或登船。」


無柱設計變化靈活 具可持續發展理念
顧及旅遊有旺淡季之分,高功能的郵輪碼頭大樓設計不只服務出入境旅客,還可讓香港市民享用大樓設施。James Marshall表示,碼頭大樓採用「寬跨距設計」、亦即無柱設計的概念,主大樓結構長約600米、闊70米,是本港其一最大的無柱建築。可以在旅遊淡季時,等候大堂可靈活改動成不同間隔,變為大型會議、展覽、聚會及宴會場地。
袁灼堯說,啟德郵輪碼頭大樓位處維港的中心,大樓線型弧型外觀,已成為九龍東的觸目地標,而樓頂的海景公園向公眾開放,是欣賞維港美景或節慶煙花的理想地點,也是大樓高效建築的特色之一。
香港寶嘉建築、王董建築師及AECOM團隊提到,啟德郵輪碼頭具備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特色,採納了一系列環境保護的裝置和多項節約能源設施,其中包括連接區域供冷氣系統、太陽能光電系統、太陽能熱水系統、作灌溉用途的雨水回收系統,二氧化碳感應器、大廈能源管理系統,以及自動開關電梯及行人輸送帶等。
啟德郵輪碼頭於2012年完成綠色認證評審程序,在節約能源、減少排放、對鄰近環境影響和室內環境質素等三方面,均同時達到最高水平,獲得綠色建築議會初步評審為白金級別,成為環保建築評估法制訂升級版(BEAM Plus)以來,首批獲頒最高認證級別的建築物之一。
郵輪碼頭小檔案
泊位數目 | 2個 |
前沿區總長度 | 850米 |
水深 | 12米 – 13米 (疏浚工程深度) |
淨空高度限制 | 沒有 |
岸檢設施 | 每小時處理多達3000名旅客 |
每個泊位可供停泊的郵輪 | |
郵輪排水量 | 110 000 噸 |
郵輪總噸位 | 220 000 噸 |
郵輪長度 | 360 米 |
碼頭大樓 | |
樓高 | 三層 |
樓面總面積 | 碼頭大樓17.7萬平方米,其中包括 |
設施 | 2.3萬平方米的天台花園 5600平方米的附屬商業區 設有5條可隨意移動以配合郵輪泊位的登船橋,供各類型的郵輪乘客上落 |
資料來源:旅遊事務署、土木工程拓展署、建築署
相關網頁:
延伸閱讀:
- 物流與供應鏈
- 香港
- 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