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解讀「一帶一路」商機
香港乘優勢突圍
自去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策略後,有關進展一直甚受關注。為此,香港貿發局研究副總監邱麗萍在早前中小企工作坊中,便剖析「一帶一路」所潛在的商機。
2016年4月1日
香港貿發局研究副總監邱麗萍說,所謂「一帶一路」,簡而言之,就是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經濟帶所涉及的願景與行動。
這個策略,她指除加快各樣建設和提出六大經濟走廊外,同時亦倡議透過與沿線地區在基礎設施、資源開發、產業合作和金融等範疇上的合作,實現互聯互通、共同發展的精神,以及開放與加強相互合作,增加投資和貿易的機會,從而帶動區內經濟發展和提升各國國民生產總值,達致「多贏」的優勢。
多國合作互通 達致共融
談到合作方針,邱麗萍指政策將以「政策相通、基建相通、民生相通」為先,才能同心協力發展經濟。而所謂「政策相通」,即多個國家達成共識,共同發展相同的政策,如人民幣國際化及各類金融協調穩定政策等。另一個也屬於「政策互通」的「通關合作」政策,她則指作為連接歐亞的橋樑,中國在當中所擔當的角色會相當重要。
邱麗萍以2012年開通的漢新歐鐵路為例,指這鐵路由武漢出發至捷克,行程長達一萬多公里,即使途經多地如烏魯木齊、新疆、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白俄羅斯及波蘭等地,於中國境內卻享有「一路綠燈」的通關待遇,在新疆海關也只須兩小時就能通關,比原定快上三天。這種互通的合作,令漢新歐鐵路成為了中國與歐洲的「陸上貨運大通道」。
至於「基建相通」,則說明但凡國家建設,均會以基建項目先行,猶如1997年落實的「開發大西北」計劃經多年努力,近年終見成果。所以她指多國要合作暢通無間地開通公路、鐵路等大型基建;而且,透過「民生相通」,將不同國家,在文化、教育和科研方面,努力達致共融。

地區採購 減省成本助就業
邱麗萍說,近年各國的工業發展已奉行「地區採購(Regional sourcing)」方式以減省成本和減碳減廢為重點。她指「一帶一路」中,由各國海關合作達致貿易相通、由工業帶動貿易發展和技術輸出,將可帶動不同工業園區(如越南、印尼等地)的興起,除了有助提升當地的就業情況,亦同時可解決如水泥、鋼鐵等產能過剩的問題,也就是中國總理李克強近年不斷豐富的「國際產能合作」的核心。
談到香港定位時,邱麗萍認為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三大對外直接投資來源地,香港則是內地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通道。中國在2014年的投資額達1,231億美元,香港佔當中的57.6%(706億美元),地位舉足輕重。若香港要在「一帶一路」帶來的龐大機遇中站穩陣腳,她指香港要利用自身的優勢,才能知己知彼。
她舉例說,內地公司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急速上升,作為中國對外投資平台,香港可提供相關服務,例如可持續發展環保技術、法律與會計等專業服務、產品設計及營銷、物流服務,以及知識產權保護等。
而在貿易方面,邱麗萍指「一帶一路」亦可為港商帶來包括消費品及輕工業品等新市場的開發商機。若計及國際網絡及累積的經驗,她更料有關策略可讓香港在國際的發展持續強勢,能與「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及中國,攜手共創更佳的發展。

相關網頁:
延伸閱讀:
- 環球
-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