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利用射頻技術追蹤
監控樓宇結構
隨著射頻識別 (RFID) 技術的系統研發成本下降,可應用的範圍已見日趨廣泛,除可用於葡萄酒、珠寶首飾等高價貨品庫存、展會人流和數據收集,以至食肆食材管理系統外,近年甚至涉足建築界。
2015年12月18日
本地薑香港射頻有限公司,近年便開始涉足建築界,更研發了全球首創的建築預設組件管理及追蹤系統,以監控樓宇的結構,令樓宇安全大大提高。
香港射頻營運總監馮萃熙說,「香港樓宇下層單位牆身較厚,上層較薄,若然編號次序亂了、組裝出錯,涉及的強化和修正結構成本會相當高。」這主要是香港建房的方法如同砌積木,須按預設組件上,人手或壓印的編碼次序,逐層逐層蓋上,有可能出現數字不完整或模糊不清的情況。而且,經批盪後的編碼會被遮蓋不能還原,難以進行核查檢測。
面對香港房屋署及私人發展商偶爾會遇上的這類棘手難題,香港射頻便研發了供建築預設組件專用的RFID 識別標籤,除可記錄編碼和資料外,工人亦可透過感應器閱讀埋藏在水泥或金屬內的標籤,獲得相關資料,令問題迎刃而解。此外,有關技術還可發展成一套管理和追蹤系統,預設組件所有生產、組裝、維修及循環再用事宜,方便監控。

因緣際會 進軍建築界
馮萃熙說,「行內有需要建立預設組件數據庫、管理樓宇生命週期,以便供應商可按工程的進度生產預設組件,減少庫存。工程人員、承建商、測量師及公證行等亦可透過RFID,識別標籤的數據來檢測工程的準繩度。」此外,他指公屋所有建築組件屬政府資產,住戶不可隨便棄置。所以一旦公屋的木門、洗手盤等室內裝置嵌入了RFID 識別標籤,房屋署便可追蹤棄置者,以便履行租約條款。
同一道理,日後建築物進行維修或被拆卸,工程人員亦可根據標籤上的資料,管理建築廢物的分類、回收和循環再用。馮萃熙指香港射頻系統的有效期達五十年以上,能追縱建築組件的生命週期。他指系統現時主要用戶以房屋署及私人發展商為主,涉及費用10萬元起;若然室內的各種裝置也嵌入標籤,費用便會更高。
香港射頻之所以能涉足建築行業,馮萃熙指是因緣際會。「幾年前,房屋署為了解決檢查建築物內鋼條銹蝕狀況的問題,經創新科技署穿針引線,與我們一拍即合。創科署更給予資助,讓我們利用RFID 技術研發了嵌入式傳感器。」這種技術,只要於鋼條或石屎結構內置傳感器,便可無線於遠距離把銹蝕數據,傳輸到電腦進行分析。馮萃熙此次合作是起步點,令公司涉足建築界。之後還有再次合作,一同透過技術解決其他建築上的難題。

搭順風車 捕捉「一帶一路」機遇
馮萃熙直言,涉足建築界是機緣,但該公司一向抱著把RFID 技術普及化的願景而開發新行業。「我們不斷做各行業的市場分析,研究市場的規模、份額,以及經營者嘗試新事物的意願,也參考香港貿發局的市場研究報告,從而找出可持續發展的行業。在研發上,我們也因應各行各業的需要,克服各種技術上的挑戰;例如,要令感應器能閱讀金屬組件內置的RFID 識別標籤是技術上的一項突破。」
香港射頻為了進一步開拓市場,首次參與香港貿發局主辦的香港國際建築及五金展。馮萃熙說:「我們過往有參加香港貿發局電子產品展,建立了電子界人脈;今次參展建築展則有助我們營造市場氛圍,從而認識更多本地的建築業者,以至內地及海外的經營商。」他更說,內地的「一帶一路」政策,將催生很多建築工程,若然建築界的合作夥伴能獲取相關工程的合約,公司便有機會分一杯羹。

相關網頁:
延伸閱讀:
- 建造服務
- 科技
- 中國內地
-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