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香港與東盟聯繫日益密切
2015年12月9日
過去幾十年,亞洲各國不斷加強融合,例如區內貿易及資金流動頻繁、各國不斷進行貿易協定談判並組成貿易集團,以及最近的「一帶一路」倡議等都是明證。這些發展與香港息息相關。香港可以擔當中國內地與東盟各國的橋樑,促進貿易及投資,並為區內提供貿易融資及商業等服務,藉此與整個地區一起成長。
與東盟各國加強貿易聯繫
近年來,香港與亞洲各國的雙邊貿易激增。過去5年,香港與中國內地及東盟各國的貨物貿易總額,年均增長分別達9.6%及10.1%,其中電子零部件所佔份額較大,而且不斷增加。與此相比,同期香港與美國、歐盟及日本等傳統市場的貨物貿易總額,年均增長只得4.8%。



上述趨勢反映亞洲各地的垂直分工情況,以及香港的貿易及物流中心地位。亞洲正由一個分散的電子產品生產基地,轉型為成熟的生產網絡,帶來大量的區內物流活動。日本、韓國、台灣和新加坡等區內較發達的經濟體,供應半導體等高增值電子零部件,而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和中國內地等則專注於其他電子零部件的勞動密集型生產、測試和裝配等工作。最近,由於中國內地生產成本上升,越南已成為另一個裝配基地。
雖然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已於2010年全面實施,彼此撤銷關稅,但是香港仍在雙方之間提供高效的物流配送服務,發揮重要作用。
除貨物貿易蓬勃發展外,近年香港與東盟各國的服務貿易也錄得顯著增長。2013年,雙邊服務貿易總額達1,170億港元,佔香港服務貿易總額的8.4%,而2009年至2013年期間年均增長11.1%。香港與東盟各國的服務貿易所涉的主要領域包括交通運輸、旅遊及其他商業服務。
區域進一步融合
東盟各國勢將進一步工業化,經濟發展亦將更上一層樓。區內的一項重大發展是於2015年底成立東盟經濟共同體(AEC)。東盟經濟共同體具有四大特點:單一的市場及生產基地;一個競爭力強的經濟地區;一個經濟發展公平合理的地區;一個全面融入全球經濟的地區。
東盟經濟共同體的目標之一,是削減東盟各國之間貨物貿易的關稅,這一目標在很大程度上已實現。然而,在放寬非關稅壁壘、人員及資金流動,以及服務貿易等方面卻進展不大。各國要求保護國內產業的呼聲依然高漲,而且投資法規透明度不大,亦談不上標準化。此外,東盟經濟共同體允許成員國按各自的準備程度以實行開放措施,這種靈活性令許多領域的自由化進程受到阻礙。此外,東盟各國在經濟、語言及文化方面大有差異,就建立東盟經濟共同體目標宣言所設想的共同經濟區域來說,也是一大障礙。
智威湯遜亞太 (JWT Asia Pacific)於2013年進行一項調查,在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印尼和菲律賓訪問了2,400人,年齡由20至49歲。據調查結果,67%的受訪者聽過東盟經濟共同體,其中認知程度最高的是泰國(97%)及越南(88%),而最低則是新加坡(42%)。

事實上,本局與業內人士交談得悉,新加坡私營部門對東盟經濟共同體的期望不高。不過,他們普遍相信,東盟經濟共同體肯定會在2015年啟動,但在開始時的影響有限。因此,人們不應期望會在一夜之間出現變化,而2015年應視為東盟經濟一體化的開始,而非最後限期。
無論如何,東盟集團通過簡化稅制、海關及外商投資程序,打擊貪污,維護法治,正邁向一個遠大目標,得以為企業提供具吸引力的營商環境。另一方面,隨著貿易及投資壁壘減少,區內貿易將會擴大,而區內成本較低的國家亦會吸引更多投資流入,迫使馬來西亞、泰國及印尼等中等收入國家沿價值鏈向上攀升。
東盟各國對服務的需求預期將會增加,而香港正與東盟進行自由貿易協定談判,此舉應有助港商把握箇中商機,非常重要。香港沒有多少生產活動,對進口也不徵收關稅,因此自由貿易協定的重要性在於減少非關稅壁壘,並促進共同利益領域內的經濟、技術及知識產權合作。
「一帶一路」的影響
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建議沿著通往東盟各國的商路建設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以及由中國沿海經南海、印度洋、波斯灣、蘇彝士運河和地中海,連接歐洲的海上商路,進一步加強區域合作。
中國政府已提出與泰國、柬埔寨、老撾、緬甸和越南等位於中南半島的東盟五國合作,共同規劃建設全方位交通運輸網路和產業合作項目,打造融資合作的新模式,並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和協調發展。另一方面,中國亦與東盟的海洋國家積極投資海運基建。
香港藉著其作為區內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可望成為這些大型基建項目的融資及金融平台,提供跨境貿易結算及發行債券等離岸人民幣服務。此外,隨著區內的貿易及經濟活動不斷擴大,香港的服務業專業人員可在法律、銀行、會計、保險、建築和工程等領域提供服務,發揮積極作用。
- 新加坡
- 東盟
- 東南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