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眼鏡業界:
看好歐洲與內地網購市場
眼鏡市場穩中見增長,歐洲市場的升幅功不可沒;但業界仍不忘面對大中華。調查指,即使中國內地市場增幅仍弱於歐洲,但網購升幅卻甚為理想,佔整體眼鏡銷售額的比重,已升至13%。
2015年11月25日
由香港貿易發展局主辦的第32屆香港眼鏡展期間,大會舉辦了「如何把握最新行業、零售及消費趨勢拓展業務」研討會,並邀請到德國著名市場及消費者行為研究機構 GfK專家,剖析歐洲及亞洲市場的最新行業趨勢、零售商發展方向、時尚潮流和消費者習性。
兩名出席研討會的嘉賓,包括GfK眼鏡部全球產品經理Dario Lorizzo及GfK區域經理Soh Guan Kai。GfK追蹤了全球16.5萬多間眼鏡店的銷售情況,發現以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為主的歐洲眼鏡市場有不俗的增長;2015年度上半年銷售額增逾4%,增長動力來自兩類核心產品,分別是鏡片和鏡框。當中鏡片佔行業銷售額逾50%,而兩大類別核心產品合共佔整個市場逾70%的銷售額,鏡片顯然主導了歐洲眼鏡市場的銷售。日本的銷售比例跟歐洲市場差不多,但在中國和印度,則傾向於由鏡框銷售主導整個市場。

即棄矽膠隱形眼鏡 帶動行業增長
此外,Dario Lorizzo指出隱形眼鏡市場出現了變化。他指,「矽水凝膠(Silicone Hydrogel)隱形眼鏡的銷售額上升,行內採用創新物料是推動該產品類別增長的主因。」每日或每周用完即棄隱形眼鏡的銷售也見升,並帶動了眼藥水的需求,但清洗藥水的銷量則下降。至於鏡片方面,歐洲的銷售增長主要來自漸進式鏡片。至於韓國市場,對高端眼鏡的需求很大,銷售額甚至是歐洲市場的兩倍。至於眼框潮流,現時最暢銷的款式是Wayfarer風格,這類鏡框是全塑膠、全框,但來季則會流行圓框和混合物料。
同時,GfK亦應業界對內地市場的興趣,特別就當地市場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Dario Lorizzo表示,由於中國市場龐大,GfK因而以巨型城市的方式來研究內地市況,當中上海是首要進行先導調研的城市,其次為北京、廣州和深圳,再之後是成都、重慶和南京。
他說,「今年內地眼鏡市場的增長只有1%,比歐洲為低;不過,內地整體網購市場的增長卻很快速,現時網上銷售佔內地總零售額約13%,這個比例數字亦適用於各類零售行業的貨品。我們預期在『雙十一』後,可能會把此比例往上調。」
Dario Lorizzo又指出,雖然內地眼鏡市場處於高增長期,但在過去四年,內地眼鏡店的數目增長少於13%,速度比歐洲市場緩慢,「單在意大利,眼鏡店數目約一萬多間,在內地多個主要城市眼鏡店數目加起來,只得8,700多間,這意味著內地的發展空間大。」他指在內地,眼鏡店主要設於眼鏡專賣商場、街道,以及商場,但無論是獨立眼鏡店還是連鎖店,它們偏向選擇以街店形式經營。

消費者追求性價比 內地網購市場蓬勃
消費者行為方面,GfK過去18年追蹤了全球25個國家的3.7萬多名年約25歲以上的消費者,總結出全球市場呈現了12大趨勢;這些趨勢適用各行各業,不僅於眼鏡行業。GfK區域經理Soh Guan Kai在研討會上舉出六大趨勢,「首先,現時的消費者重定價值觀,他們很精明,對品質要求很高,但也講求性價比。第二,消費者很著重人生安全,對風險避之則吉,所以想要安全和具功能性的產品。第三,消費者會經過深思熟慮才會購物,他們想購買一些可表達個人特質的產品,也重視零售商的誠信和透明度,品牌的信譽。第四,消費者追求滿足感,他們想購買最好的產品,講究符合或超乎期望的快樂購物體驗,希望零售店視他們為忠誠顧客。第五,所有人都能透過社交媒體發揮影響力,消費者需要多選擇、資料和產品評價。因此,零售商要以獨立顧問的身份向消費者建議合適的產品,而非偏重銷售品牌。第六,消費者要方便的服務,他們期望何時何地都可購買到合適的產品。互聯網零售是趨勢,實體店要提供家居送貨服務、購買提示和流動購物店。」
剛結束的由香港貿易發展局主辦、香港中華眼鏡製造廠商會合辦的香港眼鏡展,三天共吸引超過14,700名買家參觀,為歷屆之最,較去年上升約5%,顯示該展備受業界重視,有助促進商貿交流。

相關網頁:
延伸閱讀:
- 眼鏡
- 香港
-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