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帶一路」系列之二
世界經濟秩序的重塑與調整
「一帶一路」成為近期熱話,這個貿易策略不單涉及中國經濟地位的改變,也代表著區內以至全球貿易結構的變化。香港貿易發展局研究總監關家明就此撰文三篇,分享了他的看法。第二篇他提到,非全球化和保護主義令「大衰退」(Great Recession) 的陰霾揮之不去,中國的「一帶一路」正好是對此危機的回應。
2015年8月17日
金融海嘯以降,「非全球化」蔓延全球,保護主義抬頭,不單林林總總的進口管制有增無已,而且高排他性、低透明度的區域貿易協定紛至踏來,加上形形色色的地方和本土主義、有形無形的貿易壁壘,使全球經濟復甦蹣跚不前。海嘯已過七年,但世界貿易 (對比全球生產值) 和跨國資金流量還沒有回復到災前的水平。雖然前車之鑑讓世界經濟免於重蹈上世紀三十年代「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 的覆轍,但「非全球化」還是讓「大衰退」(Great Recession) 的陰霾揮之不去。

要重振世界經濟,就要頂住保護主義,抑制「非全球化」。可惜戰後成立的國際經濟協調機構如世界貿易組織、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會等都已不同程度地老化,特別是在世界經濟重心東移、主要發展中國家快速增長的背景下、世界經濟需要的不單是簡單的刺激和起動,而是秩序的重塑與多邊協調機構的调整。「一帶一路」就是中國對重塑世界經濟秩序的回應。
超越區域界限
表面上,「一帶一路」涵蓋的主要是中國周邊和絲路沿線國家,區域意味很重。但正如官方一再強調的,「一帶一路」是『秉持開放的區域合作精神,致力於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開放型世界經濟』,是『 基於但不限於古代絲綢之路的範圍』。那就是說這是一個帶全球意義的策略。
當然,以中國當前的國力和在世界舞台的地位,要重塑世界經濟秩序還是力有不逮。 而且,在當今多極化的世界,要憑一國之力改造世界也是不可能的。關鍵是通過「一帶一路」,對世界經濟秩序的重塑引入新的元素、原則和動力。希望能在得道多助的情況下,順勢而為。

三個關鍵元素
我認為「一帶一路」首要的元素是「開放兼容」,這對抑制「排他性」地區經濟組織的發展、維護自由貿易體系和開放型世界經濟至關重要。當前正在醞釀的一些超大型地區經濟組織,排他性濃、透明度低,而規模龐大。雖然都打著維護自由貿易的旗號, 但可能更多的作用是構建貿易壁壘。事實上按世貿組織的資料,自金融海嘯以來,20國集團限制進口的措施有增無已,受影響的貿易量每年已超過八千億美元。
「一帶一路」通過多層次的雙邊和多邊協議,推動絲路沿線國家互相開放市場,當然也有一定的地區局限。關鍵是要秉持「開放兼容」的原則,讓這些雙邊和多邊協議的內容和成員能不斷擴大。例如剛成立並擁有57個創行會員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便是「開放兼容」的受惠者。當然,如何貫徹這原則,還須經歷不少考驗。

「一帶一路」第二個重要的元素是「互利共贏」。「非全球化」之所以蔓延全球,是沒有處理好全球化過程裏的利益平衡和分配,以致一方所得成為另一方所失,全球化的負面影嚮蓋過了正面貢獻。世界經濟秩序重組之所以阻力重重,也是因為「零和遊戲」的思維,新舊秩序被視為是你死我活、勝敗之爭。要擺脫「非全球化」的魔咒, 重組世界經濟秩序,就要處理好全球化和新舊秩序的利益平衡,在互惠互利、求同存異的基礎上讓利益最大化。
要達至「互利共贏」,不單要求有能夠代表各方利益的協調機構去策劃、推動,也需要有合理、可行和透明的守則作依歸,也就是需要有另一個「一帶一路」成功的重要元素: 遵循「市場規律和國際通行規則」。這裡的難點在於不少「一帶一路」的合作項目是基建投資,需要政策支持和公共資金的投入,而「一帶一路」沿線不少是發展中國家,市場發展程度參差,國際規則不甚通行,如何利用「市場規律和國際通行規則」達到「互利共贏」,將會是「一帶一路」成敗的關鍵。
香港貿易發展局研究總監關家明
相關網址:
延伸閱讀:
相關社交媒體專頁:
- 東盟
- 中國內地
-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