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瑞士:高科技及創新領域的理想合作夥伴
2014年4月28日
瑞士是歐洲一個比較細小的國家,資源匱乏,但公共機構效率高,營商環境佳,得以轉型為高科技的「知識型經濟」,香港公司與其合作,應可大有作為。
瑞士位處歐洲中心,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中的德國、法國及意大利均與其毗鄰,地理位置優越,加上與鄰近國家大有歷史淵源,得以利用該區首屈一指的研發及產業資源。瑞士並非歐盟成員,但已與這個貿易集團簽訂了全面性自由貿易協定及一系列雙邊協定,在貨物、資金及創新意念等方面可以自由交流,從中獲益。
許多人以為鐘錶製造業是瑞士的主要產業,其實化工(包括醫藥),以及機械或電氣/電子工程及金屬(簡稱MEM)才是該國的主要出口產品。瑞士憑藉世界一流的研發基礎設施及教育制度,在技術開發及科學創新方面一直處於最前沿,全球排名常居首位。
全球創新指數 | 創新能力 (0至7,分數越高越佳) | ||||
|
|
許多成功的全球性企業集團,包括諾華(Novartis)、羅氏(Roche)、先正達(Syngenta)等,以及其他知名度稍遜的公司,均在瑞士西北部聚集,形成一個產業基地,使巴塞爾及其周邊地區成為一個國際醫藥和化工企業中心。這些醫藥企業亦產生連鎖效應,尤以諾華和羅氏為然,促使全國4個地區形成了生物科技產業集群,其中以巴塞爾、蘇黎世、日內瓦湖為主,提契諾(Ticino)為次。愛可泰隆(Actelion)、安進(Amgen)、百健艾迪(Biogen Idec)、Crucell及默克雪蘭諾(Merck Serono)等全球業者無不選擇瑞士為歐洲總部所在地。
MEM產業是繼化工/醫藥1之後瑞士第二大出口收入來源,佔全國出口近三分之一,達650億瑞士法郎(相當於740億美元)。2012年,瑞士生產的MEM產品,約75 %是供出口用。正如瑞士其他行業一樣,MEM業者大多是微型或小型公司(佔90%),員工人數少於50名。這些公司雖然擁有敏捷靈活的優勢,但缺點則是其產品或服務在市場上打出名堂前,無法取得規模經濟的成本效益。雖然德國及法國這兩個歐洲大國是MEM產品的主要進口國,而美國亦是重要的出口目的地,不過現時瑞士不少小型公司都有意拓展欣欣向榮的亞洲市場。
合作商機
與此同時,瑞士的初創企業都希望把其技術或業務解決方案推介給亞洲客戶。例如,Novogel擁有大分子網絡的專有核心技術,正物色合作夥伴或創業投資基金,藉此把旗下多種產品進一步商品化,包括注射用PVA凝膠、軟膠囊及糖果用明膠替代品。其他值得關注的初創企業還有專門從事建築物能源產生方案的Anerdgy,以及致力開發環境變好方案的Hydrosolutions。
|
|
|
|
瑞士自然資源匱乏,半導體製造商須進口零部件以支持所有尖端研發活動及相關電子產業。生產光電、光伏和有機電子等產品的研發公司也須進口零部件。這種情況為香港電子/電氣產品貿易商提供實實在在的商機,可為瑞士供應有關原材料及零部件。
不少瑞士電氣或電子機械設備製造商,如立達(Rieter,全球唯一供應紡紗製備工藝和所有4種成熟的最終紡紗工藝設備)等,正與亞洲的夥伴合作,在其所在國為最終用戶提供維修和售後服務。香港相關零部件供應商應可把握這方面的商機,而電子/電氣產品製造商也可提供增值服務。
巴塞爾歐洲三國地區
巴塞爾位於瑞士西北角,與德國及法國有緊密的三邊合作,在物流、貨運和供應鏈管理方面居全國首位。大巴塞爾地區又稱巴塞爾歐洲三國地區(tri-national Euro-district of Basel,簡稱TEB),法國、德國和瑞士的商貿人士都在這裡做生意。由於TEB是物流中心,許多高科技公司和領先的研發機構均依賴當地進口化學品和藥品等原材料。TEB在出口尖端科技、先進機械,以及其他創新產品和解決方案方面亦發揮重要作用。
|
|
|
總部設在蘇黎世的大昌華嘉在香港市場已有80年歷史。 |
除提供物流服務外,位於內陸的瑞士也有許多世界知名的供應鏈管理公司,總部設在蘇黎世的大昌華嘉集團(DKSH Group)就是其中之一。該公司在亞洲經營業務已有約150年,而在香港亦超過80年。多年來,該公司一直協助瑞士公司及外國公司發展消費品、醫療保健、科技及高性能材料等業務。
香港公司若有意在歐洲市場測試其產品或品牌,但缺乏在當地營商的經驗和知識,可以委託瑞士的供應鏈解決方案供應商代勞。他們的客戶通常是瑞士公司的大買家,其中不少都需要可靠的工業物料、原材料及創新技術。此外,中小型企業亦會首先聯絡這些供應鏈解決方案供應商,以爭取與瑞士從事研發的業界翹楚建立長期的業務合作關係。
|
香港嘉里物流在巴塞爾的辦事處。 |
稅務優惠
香港與瑞士為加強雙方的貿易及投資關係,於2011年10月4日2簽訂全面性避免雙重徵稅協定。協定的批准程序於2012年10月15日完成,於2013年1月1日在瑞士生效,而香港則於2013年4月1日生效。
在避免雙重徴稅協定下,投資者可更有效地評估其跨境經濟活動的潛在稅務負擔。例如,在協定生效前,瑞士居民在香港賺取的利潤會同時被香港和瑞士徵收入息稅,而瑞士公司分支機構的利潤亦須在兩地課稅。根據協定,瑞士將為居民在這方面的收入提供稅務豁免。在此之前,香港居民若從瑞士收取股息收入,而該等股息收入並非源於在該國設立的常設機構,必須繳交35 %的預扣稅。在協定實施後,預扣稅稅率降至10 % 。
香港也於2011年6月21日與瑞士(以及冰島、列支敦士登及挪威等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另外3個成員)簽訂全面性自由貿易協定,這是香港與歐洲經濟體訂立的第一份自由貿易協定,旨在加強雙邊貿易及投資,自2012年10月1日生效後,瑞士豁免對所有原產於香港的工業製品,以及魚類和若干類水產品的關稅。
服務業方面,瑞士為香港的電訊、物流及其他相關服務(包括海運)、視聽、金融,以及各種專業及商業服務提供優惠待遇。涉及的領域包括會計、審計、簿記、建築、電腦相關、管理顧問,以及與製造和會議有關的服務。其他認定具進一步發展潛力的行業有教育、醫療、檢測及認證、環保、創新科技,以及文化及創意產業。
瑞士:世界一流的金融中心 瑞士除工藝及科技產業領先全球外,也是強大的金融中心,以財富管理和商品交易為主。據瑞士聯邦財政部數字,2012年該國有297家銀行、223家保險公司和2,191個退休基金。 從國際上看,瑞士銀行業甚具競爭力,其核心競爭力在於私人客戶資產管理。2012年,瑞士國家銀行管理的總資產達6萬億美元(5.566萬億瑞士法郎)。除瑞銀(UBS)及瑞信(Credit Suisse)兩大國際性銀行外,瑞士還有不少地區性及專業機構,包括131家由外資控制的銀行或管理證券的分支機構,其中一半以上的業務來自國外客戶。 瑞士亦擁有其中一個世界最重要的商品交易平台。瑞士是內陸國家,自然資源稀少,在商品交易方面佔有如此舉足輕重的地位,可能令人感到意外。然而,該國地理位置優越,自咖啡及棉花交易的初期就成為主要的交易中心。如今,全球約三分之一的原油及石油產品貿易均通過日內瓦成交。此外,瑞士的糧食、油籽和棉花交易居全球第一位,食糖交易亦居歐洲之首。 許多全球領先的瑞士金融機構,如瑞士寶盛(Julius Baer)、瑞銀、瑞信等在香港均十分活躍。近年來,中國內地市場快速增長,人民幣國際化、大型基建項目相繼展開、新型服務業發展及醫療改革等,均引起不少瑞士公司關注,特別是專門從事醫療技術、潔淨科技、再生能源及可持續發展建築的企業,而香港與內地毗鄰,也倍受注目。 |
1 2012年,化工佔瑞士出口的39%。
2 香港最初於2010年12月6日與瑞士簽訂全面性避免雙重徵稅協定。這項協定其後於2011年10月4日廢除並由新協定取代。
- 科技
- 瑞士
- 香港
- 西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