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孟加拉製衣業最新發展及前景
2013年10月3日
孟加拉是全球人口第八大國家,也是全球第二大服裝出口國,緊隨中國之後。孟加拉的工資水平乃區內最低之一,加上勞工供應充裕,因而成為熱門的製衣基地,過去20年一直是低成本成衣的主要供應國之一。很多外商已在孟加拉自設工廠生產出口服裝,或在該國採購服裝以供應國際市場。
孟加拉的製衣業已成為該國最重要的經濟支柱之一,服裝產品佔出口總值近80%,亦佔國內生產總值(GDP)逾10%。這個興旺的行業為該國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除了創造就業機會和賺取外匯之外,更吸引外商直接投資,以及促進基建項目發展,並帶來一連串相關的商機。因此,孟加拉的人均收入從1990年的280美元急升至2013年的838美元,大幅增加至接近3倍。
躋身服裝出口大國
由於不斷獲得投資(包括外商直接投資),孟加拉製衣業的生產力顯著增長,而製衣廠和相關的就業機會,自1990年代以來大幅增加約400%。現時孟加拉共有逾5,000家製衣廠,聘用約400萬名工人,製衣業已成為該國一個強大的產業集群。這些工廠之中,很多都能接獲來自國際品牌的大宗訂單,包括Inditex、H&M、馬莎(Marks & Spencer)、Gap及Benetton等。這些國際買家大部分都要求急促的交貨時間。
![]() |
孟加拉製衣業僱員及機構數目大幅增加 資料來源: 孟加拉服裝生產商及出口商協會 |
孟加拉作為生產中心的歷史優勢
孟加拉是一個極具成本競爭力的生產基地,比區內其他經濟體擁有更多優勢。該國人口超過1.5億,年輕工人數目眾多;事實上,在400萬製衣工人中,大部分是年輕婦女。雖然孟加拉供應的成衣,基本上仍然是低成本的簡單款式,但該國的製衣業在生產較複雜的服裝方面正穩定增長。
根據業內統計數字,孟加拉工人的平均時薪只有0.24美元,遠低於柬埔寨的0.45美元和越南的0.53美元,與中國的1.26美元相比更顯低廉。假設工人一個月工作200小時(每月25天,每天8小時),月薪約為48美元,比法例規定的最低工資每月38美元只略高一點。
美國是孟加拉最大的單一成衣買家,而歐盟是最大的整體出口目的地,佔該國成衣總出口的60%。美國與歐盟共佔孟加拉服裝總出口的84%。歐美地區的公司借助孟加拉的低生產成本,在該國採購或生產服裝,而另一誘因是美國和歐盟給予一些不發達國家(包括孟加拉在內)關稅特惠。孟加拉屬於不發達國家,在多個特惠稅制下享有優惠,包括歐盟的普及特惠稅制計劃,其出口貨品可獲低關稅待遇。
![]() |
孟加拉主要的成衣出口市場 資料來源:孟加拉服裝生產商及出口商協會 |
孟加拉享有普及特惠稅制待遇,明顯較越南和印度等其他國家更有競爭優勢。孟加拉亦與30多個國家簽署了雙邊貿易協議,與其他低成本生產國家競爭時擁有額外的優勢。過去20年,孟加拉的成衣出口大幅增長了2,000%以上,出口總值接近200億美元,平均每年增長約16%。成衣產品佔總出口的比重,從1990年的50%增加至2012的80%。
![]() |
成衣是孟加拉最重要的出口產品 資料來源: 孟加拉服裝生產商及出口商協會 |
除了國際品牌在孟加拉落單購貨外,很多國際成衣生產商也會向一些公司外判生產業務,而這些外判公司則會與孟加拉當地的工廠合作,生產出口成衣。換言之,這些國際成衣生產商不用應付工人、薪金和一切與經營工廠有關的問題。因此,孟加拉成為一個提供低成本生產服務的重要地區,湧現很多從事原件製造(OEM)業務的本土工廠。以瑞典快速時尚品牌H&M為例,過去20多年來一直向孟加拉的供應商購貨,並在該國成立採購辦事處,處理採購事宜。
香港有很多貿易公司在孟加拉採購服裝,包括利豐。不少港商更在該國設立工廠,憑藉當地低廉的生產設施,生產向美國和歐盟出口的服裝。由2005至2012年,來自香港的外商直接投資,每年投資額為1,000萬美元至6,200萬美元。
孟加拉有5,000多家製衣廠,港資工廠只佔少數,不過,香港早已是當地製衣業的原材料和零件採購平台。在2009至2012年,香港出口到孟加拉的原材料和零件大幅增長,其中棉梭織物是香港對該國出口的最大紡織品類別,平均每年增加12.7%,而針織或鉤織織物則增長25.7%。
![]() |
香港對孟加拉的服裝原材料和零件出口持續上升 資料來源: 香港貿發局研究部 |
孟加拉製衣業經過二、三十年急速增長,現已十分成熟。從好的一面看,該業出口激增,而生產能力、就業人數以至技術基礎都顯著提升,數以百萬計製衣工人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然而,快速增長是有代價的。總的來說,業界並不重視工作環境和安全,未有遵守國際勞工組織(ILO)訂下的準則。一直以來,這情況未有在國際上引起廣泛關注,直至2013年上半年發生了多宗嚴重的工業意外,成為全球性的頭條新聞,這些問題才受注目。
其中一宗意外事故於2013年4月發生,當時藍那廣場大樓(Rana Plaza Complex)倒塌導致過千人死亡,遇難者大都是大樓內多間製衣廠的工人。可以說,這是近年發生最嚴重的工業意外之一。
在藍那廣場慘劇前,孟加拉於2012年11月發生了另一宗嚴重的工業意外。首都達卡一家專門生產T恤的製衣廠Tazreen Fashions發生火災,導致百多名工人死亡。這些意外事故激發起西方消費者的義憤,引起一連串的抗議行動。結果,多個歐洲和美國品牌嘗試在生產旗下產品的孟加拉製衣廠推行工業安全措施,包括投資改善建築物、確保有適當的火警逃生通道,以及規定必須執行嚴厲及獨立的安全檢查制度。
普惠稅給惠國介入使孟國政府有所回應
2013年6月,美國政府宣布暫停對孟加拉的普及特惠稅制優惠,原因是非常關注該國的勞工權益和工人安全問題。美國亦與孟加拉政府展開討論,旨在改善當地勞工權益和工作環境。不過,由於美國的普及特惠稅制協議並不包括服裝生產,美國暫停這項貿易優惠也許不會對孟加拉的龐大服裝出口業造成即時及持久的影響。
對孟加拉來說,美國此舉只屬象徵性意義,構成的威脅不大。相對而言,若歐盟剝奪給予孟加拉的普及特惠稅制優惠待遇,對該國製衣業將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
歐盟是孟加拉製衣業最大的總體出口市場,若歐盟撤銷孟加拉的普及特惠稅制優惠待遇(無論是否暫時性),會對其製衣業帶來嚴重影響。就算撇開不談歐盟一旦採取行動所帶來的經濟損害,孟加拉現已面對西方消費者的強烈不滿,很可能導致今後的出口訂單和外商直接投資減少。毋庸置疑,孟加拉必須立即採取果斷和有效的措施,就現時情況作出補救。
孟加拉政府不能漠視威脅
雖然多個國際品牌承諾,會支持他們在孟加拉的供應商作出改善工廠環境和工人安全的措施,但無可避免,一些國際買家正物色其他供應地。現時中國生產低檔服裝的成本頗為昂貴,國際買家遂把目光轉到東南亞其他供應地,主要包括越南、柬埔寨和印尼。
在今年餘下時間,這些東南亞國家的相關業界,可能會接到一批從孟加拉流失的小宗訂單。然而,若要承接從孟加拉流失過來的大宗訂單,這些國家的業者還需一些時間來擴大他們的生產能力。其中緬甸這個新晉供應地,生產能力有限,要準時交貨並不容易。
勞工市場改革長遠生產力增升
2013年7月中旬,孟加拉政府為了回應國際關注,通過了一項勞工法例,賦予工人更多權利,包括組織或加入工會。根據舊法例,工人若想註冊成立工會,必須向政府提交一份準會員名單(至少佔一家工廠的30%工人),而往往這份名單會向工廠老闆披露,後果可想而知。根據新通過的法例,工廠老闆不能接觸這份名單,工人可獲較大的保護。
孟加拉政府更承諾調高最低工資水平,並考慮開辦一些職業訓練中心。孟加拉最近一次調高最低工資是在2010年,增至每月38美元,但仍只及柬埔寨最低工資的一半,而柬埔寨正醞釀把最低工資調升至每月100美元。
孟加拉稍微提高最低工資或會縮窄與區內其他競爭對手在工資上的距離,但不會顯著損害該國作為低成本服裝生產國的競爭力。下面的成衣出口圖顯示,在過去20年,相較其他成衣種類,例如生產工序較複雜的外套和恤衫,T恤和褲子的生產活動增長更加迅速。
長遠來說,孟加拉若能建立更健康的勞工市場,同時調高工資,並且提供更多的訓練機會和勞工權益,應有助提高該國製衣業的生產力。相應地,培訓更多有能力處理較複雜工序和懂得製造精緻產品的熟練勞工,或可有助推動孟加拉製衣業走向生產高價值貨品的道路。短期內孟國製衣業不會出現這種發展,因為需要進行廣泛性的改革,才能令該業朝著正確方向前進。同樣重要的是,該國必須改善工人的工作條件,確保工人的安全,特別需要針對工廠的環境作出改善。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因為孟加拉有很多製衣廠都設於高層大廈,根本未能符合安全規則。
![]() |
T恤和褲子出口增長較其他成衣類別更加迅速 資料來源: 孟加拉服裝生產商及出口商協會 |
- 成衣、紡織及配件
- 孟加拉國
- 其他亞洲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