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香港內地對接
建立高增值食品供應鏈
2012年2月6日
「十二五」規劃目標之一是加快現代化農業及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香港食品加工企業在產品開發、市場及管理等方面的優勢,正好配合內地農業產業化經營、農產品質量提升的發展,通過加強食品科技應用及食品安全管理系統,建立高增值的食品供應鏈,開發內地、香港、以至海外市場。
在農商對接的政策鼓勵和支持下,香港的連鎖超市、飲食集團,以至航空配餐公司等,已與內地農業基地或企業建立直接採購關係。而就供港蔬菜、供港肉類的業務發展所需,一些背靠內地農業,面向香港客戶的企業亦應運而生,其中包括提供加工、包裝、儲存和運輸服務的企業。
中國農業現代化
中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加快,要維持社會和經濟整體平衡發展,保障國家食物供應安全,必須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建立具競爭力的農業產業鏈[1]。「十二五」提出要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以及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目標至2015年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例達到2.2:1,接近發達國家水平。
「十一五」以來,中國已非常重視「三農」問題(農業、農村、農民),積極推行現代化農業,包括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壯大農產品加工和銷售流通。至2010年,在政府的政策和資金支持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和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均達到52%,農業生產方式已逐漸發展為以機械作業為主的現代化生產模式。農業生產逐步向產業化發展,生產規模及效率提高,銷售渠道增加。2010年全國農業合作社達到37萬多家,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達到25萬個,農村家庭人均出售主要農產品與產量的比例提升,農民收入增加。
中國農業現代化指標
2005年 | 2010年 | |
農林漁牧業就業人數(萬人) | 446 | 376 |
農林漁牧業增加值(億元人民幣) | 22,420 | 40,497 |
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 | 48 | 52 |
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準(%) | 36 | 52 |
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例 | 1.1:1 | 1.7:1 |
資料來源:農業和農村經濟十二五規劃
食品產業提升
2010年中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額突破1,000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三大農產品貿易國。儘管如此,中國農產品出口比例仍然偏低。2009年,中國農產品生產佔全球總產量18.9%,但出口(包括鮮活、冷凍及罐頭)只佔2.5%,與美國生產及出口分別佔全球9.3%及17.7%形成鮮明對比。此外,中國農產品超市銷售比例至2010年底只有20%。雖然這比例近年在「農超對接」的政策支持鼓勵下已有提高,但較美國95%仍然顯著偏低。
食品工業方面,隨著科學技術進步以及外商投資,農副食品加工、食品製造等,在2001-2010年間均以超過20%的高速發展。中國加工食品出口目前已躍升至全球第二,佔全球出口比重4.7%,並成為國民經濟中最具增長潛力的產業之一。
2010年中國食品飲料工業發展狀況
食品加工業 | 食品製造業 | 飲料製造業 | |
企業數目 | 25,612 | 9,152 | 6,371 |
外資及港澳台資企業 | 2,453 | 1,558 | 842 |
工業總產值(億元) | 34,928 | 11,351 | 9,153 |
外資及港澳台資企業 | 7,855 | 3,615 | 2,878 |
2001-2010產值年均增長 | 26.9% | 24.1% | 19.6% |
外資及港澳台資企業 | 26.1% | 20.9% | 20.3% |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食品工業的總體發展水平仍然偏低。目前中國大多數食品加工企業生產規模小、甚至是家庭作坊模式,工藝及設備落後,產後損失大,品質安全隱患突出。
發展高增值食品供應鏈,連接食品產業鏈的不同環節,包括農業、食品加工/製造、食品流通等,不僅能提高中國整體食品安全、食品行業競爭力、以至農民收入,食品工業發展亦有助農業產業鏈延伸,創造更多非農業職位,吸納農村轉移人口。
「十二五」期間,中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目標,是力爭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比例年均增加0.1個點,2015年達到2.2∶1,接近發達國家2.4∶1的水平。具體做法包括:
- 提高產業集中度,發展一批產業鏈條長、科技含量高、品牌影響力強、年銷售收入超過百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
- 根據《全國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8-2015》,在優勢區域培育一批產值過百億元的產業集群。
- 提升農產品加工水平。到2015年農產品加工率達到65%以上,農產品精深加工比例達到45%以上。
- 規模以上企業基本建立全程品質管制體系,品質安全與溯源體系基本形成。到2015年,通過ISO等體系認證的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超過65%。
在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同時,中國將推廣普及先進實用的儲藏、保鮮、分級清選、包裝技術、促進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保質減損增效;鼓勵科技創新,完善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體系,提升精深加工水平。
港商投資新機遇
在「三農」政策目標推動下,為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及提高農產品加工水平,各地方政府對外商投資均持非常積極和鼓勵態度,為有意投資的客商提供全方位的支援和協助。
雖然香港企業參與種植、養殖等農業產業鏈前、中期產業部門的數量不多,但以港商在產品開發、包裝、市場推廣、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在農產品加工,銷售等後期產業部門應有很好的發展機會。特別是內地消費水平提高,高檔食品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港商除可利用內地豐富的農產品資源開發產品出口及供應香港市場外,亦可拓展內銷。內地居民食品消費結構轉變,城鄉居民直接消費的糧食和其他主食逐漸降低,而肉製品、乳製品、方便食品、休閑食品、調味品等副食品的消費迅速提高,顯示內地食品消費已從滿足數量轉向追求食品的品質、營養和口味,為食品加工業的發展創造出巨大的市場發展空間。
隨著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健康和環境保護的關注程度增加,食品企業要在群雄逐鹿的市場突圍而出,必須通過科技、創新、管理等元素增加產品的市場競爭優勢。由於食品供應鏈中不同環節,包括原材料、儲存、運輸、加工、包裝、銷售等對產品的最終價值都有影響,香港食品加工企業、零售商以至餐飲企業與內地農產品供應商對接,建立高增值食品供應鏈同時,亦會為物流配送、檢驗檢測、食品安全系統諮詢、食品科技、屠宰包裝等相關服務行業帶來商機。
農商對接
為提高農產品營銷水平,中國政府近年積極推行農商對接,探索和推廣農工貿一體化、內外貿相結合的經營模式。例如沃爾瑪、樂購、大潤發等大型超市在商業部門和農業部門的協助和搭橋下,在全國不同省市與農戶或農民合作社建立直接採購渠道,實行「農超對接」。其中樂購目前已在全國建立123個直接採購基地,而其賣場內超過80%的農產品來自農超對接。
為了支持農戶及合作社參與農商對接,內地農業部門及有關部門亦從多方面提供技術支援和補助,包括開展標準化生產、實施安全生產記錄管理、農產品品質認證、儲藏保鮮、物流配送等。
目前農商對接的範圍已不限於超市。例如在香港,除了百佳、惠康、大昌行等連鎖超市有直接向內地農業基地採購外,航空配餐公司、飲食集團等亦有向內地直接採購蔬菜、雞鴨、魚、蝦蟹等食材。而就「供港蔬菜」這一方面的業務發展需要,便孕育了一些背靠內地蔬菜基地,面向香港客戶的服務企業。例如香港百利高食品有限公司在深圳註冊的益強蔬菜有限公司便是一家可溯源蔬菜專營公司,提供生產、加工、儲運和銷售等一站式服務。
農商對接除了可增加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外,通過與大型食品企業例如伊利、皓月、匯源、星巴克等的「農商對接」項目,通過對牛羊飼養、奶肉加工、水果/咖啡豆品質提升等技術研發和轉化應用,對優化中國農業產業鏈,提升農產品品質及加工水平亦起到明顯積極作用。
以雄踞內地專用麵粉市場的香港南順集團為例,由於內地市場需求不斷增加,為更好地配合內地市場發展和服務客戶,目前已在內地不同地區設有5個廠房以滿足市場需要。南順目前在內地採購的小麥佔全部麵粉生產原材料比例50%,較5年前只有30%顯著增加,原因除了是小麥進口受配額限制未能應付生產需求外,內地糧食生產規模和品質提升亦是重要因素。此外,內地糧食局對不同產區的小麥作嚴格的檢驗評級,推行認可供應商制度,穩定小麥的供應品質,亦有助提高企業採購原材料的信心。
南順對其麵粉的品質監控要求非常嚴格,從小麥蛋白質含量、物理轉化至品質安全數據分析、生產流程監控及抽查等都一絲不苟,務求所有不同小麥搭配規格的專用粉都有穩定的品質保證。除了參與政府小麥拍賣和直接從農民合作社採購外,為保證特定品質的小麥供應來源,南順近年在內地有關部門的協助下,亦有開展特約農戶生產的工作。例如在農科院挑選實驗成熟的小麥品種,然後在氣候、土壤合適的地區選擇合約種植農戶,從施肥、灌溉、蟲害管理等方面清楚列明農戶必須遵從的合約規定。
香港企業優勢
全球化發展趨勢下,市場、技術、資訊等自由流通,任何企業都可以採購到需要的生產原材料和設備,加上內地修讀食品科學或化學的人才眾多,以麵粉生產為例,內地企業可以掌控的小麥品質和製粉工藝與港商及其他海外企業差異其實不大。但香港企業優勝之處是其管理理念和執行系統。以南順為例,其嚴格的食品安全生產體系保證每一批次產品,從原材料到最終產品包裝、儲藏、運輸整個食品供應鏈流程中每一個關鍵控制點都符合操作和環境規定,並進行檢測,保證品質穩定和食用安全,增加客戶對南順品牌產品的信心。
同樣,香港金百加發展有限公司過去十年在內地不斷開發新的產品採購品種和來源,除紅豆、綠豆、眉豆等旗下點點綠有機食品原材料外,他們亦正考慮在內地開發咖啡豆的採購。為了保證在內地採購的產品品質和數量,金百加近年亦有以合約生產的模式在內地不同地區採購。金百加的負責人表示,內地政府近幾年積極協助他們在內地開發採購和投資,包括介紹企業,尋找農地等。據他們理解,內地政府非常鼓勵內地農業與香港企業對接,希望通過港商在產品開發、包裝、市場推銷和銷售能力方面的優勢,加快內地農產品深加工產業的發展水平和步伐。例如淮山、芝麻這些產品,如只作曬乾等基本粗加工,其銷售的價值不高。但點點綠針對現代消費者注重健康的需求,採購一些有可靠認證的有機農產品,然後開發出不同的健康食品,如即沖淮山/芝麻飲料,十穀粥等,再加強包裝和市場推廣,不僅能提高消費者的信心和購買意欲,亦能增加產品的價值。
中國地理幅員遼闊,經緯跨度大,土壤、氣候各有不同,因此全中國可採購或生產的漁農產品品種眾多。例如國際上奉為美食的鵝肝、松露菌等中國均有出產。港商只要多花心思,發掘內地不同特色的漁農產品並進行加工和包裝,再配合高水平的品質管理和創意的行銷手法,大可以在市場上成功突圍而出。香港的聯記號有限公司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聯記號由最初從事農產品出口,到目前開發出自家的健康食品品牌「菁雲」及美食品牌「J’s Gourmet」,進駐高檔超市如City’Super,Apita及Sogo等,便是憑著他們的眼光和理念。現今消費者追求健康,同時愛好美食,聯記號就野生食用菌具有獨特的鮮香風味和營養豐富的特質,在雲南嚴格挑選優質的魔利菌、松茸、牛肝菌等歐洲美食常用的高級食材,通過先進的速凍程序和加工技術處理,開發出多種既美味健康,又精巧的野生食用菌系列產品如乾菌、醬料、麵條、湯包等開拓中產消費市場。
食品安全的配套服務需求
「十二五」期間,中國將深入實施《全國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8-2015年)》,加快東北平原、黃淮海平原、長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區、華南、甘肅新疆等七個農業生產區內的23個產業帶發展,培育種植業、畜牧業和漁業的優勢品種。食品加工及流通企業將可以在內地採購得到更多更好的農產品。
中國現代農業發展進一步提升,為香港的食品加工企業、飲食業以至超市等零售企業帶來更多商機。從上文引用的企業個案瞭解所得,香港企業的優勢與內地農業資源能夠成功整合,建立高增值的食品供應鏈,當中不同環節包括儲存、加工、運輸等涉及的質量管理和監控非常重要,特別是食品安全方面的防禦和追溯系統。
香港企業能夠打入國際市場或跨國企業的食品供應鏈,除了是產品本身的優勢外,其生產及儲存環境及工作程序符合GMP,HACCP,ISO等守則規定亦是關鍵因素。即使部分企業有能力自行建立重點控制系統,培訓員工和進行產品化驗分析,但大部分企業仍需要尋求專業協助。因此在建立食品供應鏈安全管理系統過程中,認證顧問諮詢、產品檢驗測試等專業服務在港商以至內地企業間將擔當重要角色。
根據《中國物流發展報告2008-2009》,內地需要冷凍車輛運輸的貨品,有80%用了非冷藏車運載。內地水果、蔬菜等農產品在運輸、儲存等物流環節上損失率達25%-30%,而發達國家的蔬果損失率則控制在5%以下。同時內地對冷凍冷藏食品的消費越來越多,冷藏冷凍食品每年增產約10%,但食品的冷藏運輸率只有約10%,而發達國家卻達到80%-90%,可見冷鏈物流在內地十分缺乏。第三方物流是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但目前企業為了有效控制產品在運輸過程中的保質要求,不少都會自家負責物流。港商採購內地鮮活或冷凍冷藏食品時,不管是自己或由供應商安排送貨,亦同時帶來合規格冷凍倉庫及運輸的物流服務需求。
產品開發方面,香港是美食天堂,擁有中西飲食文化資訊及市場優勢。企業如能與相關研究機構如大學、食品安全/營養中心等加強研發合作,包括食品轉化技術、防腐劑及添加劑應用、保鮮包裝及儲存等,將有助企業把概念開發成為商品,提高開發能力及產品安全標準。
[1] 農業產業鏈包括為農業生產作準備的科研、農資等前期產業部門,農作物種植、畜禽養殖等中間產業部門,以及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加工、儲存、運輸、銷售等後期產業部門。
- 食品及飲料
- 物流與供應鏈
- 中國內地
-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