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擴內需重大推動力:城鎮化
2013年3月28日
中國近年積極改變增長模式。在2006開始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十一五」規劃)裡,便提出要擴大消費需求,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
近年經濟策略的轉變
中國龐大的農村人口是導致消費增長緩慢的原因之一。「十一五」期間中國政府致力通過三農政策,希望藉提高農民收入推動農村消費以致整體居民消費增長,雖然農村消費增長加快,但對擴大整體消費成效並不顯著。相反,城鎮居民收入增長刺激需求增加,消費結構提升,消費支出佔全國居民消費支出比重由2005年72.6%進一步增加至2010年77.3%。
到了2011年「十二五」規劃出台,雖然仍然繼續全力推動三農政策,但針對擴大消費需求的目標,提出要積極推動城鎮化,把擴大居民消費和城鎮化結合起來,為擴大消費的長期政策賦予新方向。
突顯「城鎮化」重要性
2013年是中國領導層換屆的時期,中共「十八大」報告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窺探新一代領導層今後經濟政策方向提供重要渠道。
「十八大」報告提出堅持中國特色的新四化,即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並要注重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當中更突顯了城鎮化對擴大內需和提升消費需求結構的重要性。
2012年12月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提高城鎮化質量。據報《全國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規劃(2011-2020年)》已經完成,全國將建立20多個城市群,增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吸納就業和人口集聚能力。預料城鎮化改革的綜合配套措施亦將於2013年相繼出台,包括土地、戶籍、社會、醫療衛生及教育等,務求將更多農村富餘勞動力有序地轉移到城鎮,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釋放居民消費潛力。
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
據麥肯錫顧問公司的預測,到2025年,全世界600個城市中,有440個屬於新興市場城市,而在這440個新興市場城市之中,中國將佔了242個,包括236個中等城市。
在城鎮化的過程中,除了城市發展不可缺少的基礎設施以至住房等資產投資外,其他與現代城市生活相關的消費品和消費型服務,例如新的家居設備、家用電器,以至零售、餐飲、交通、娛樂、教育、醫療等服務的需求將同步大幅上升。因此,城鎮化拉動內需,除了在基建等資產投資外,還有居民消費需求的上升。
收入提高促進消費
居民的購買力是影響消費的主因,而收入則直接影響購買力。近幾年中國農民平均收入的增長已明顯加快。不過,城鎮居民的收入水平仍遠較農村為高。收入較多,消費支出也相應較高。據2012年的初步統計,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約等於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3倍。
集聚效應促進經濟
城鎮化對消費的拉動並不止於個人消費,當中還有不同經濟單位如企業的消費。事實上,城市本身就是一個機會和財富集中的地方,城鎮化有利經濟發展。人口密度提高,不但將資源集中,提高生產效率,產生集聚效應。當一定人口數目集中在一起,不同的生產、生活、文化以至商業活動便會應運而生,刺激消費和經濟增長。
從另一組數據可以略見一二。在2012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城鎮地區為17萬9千多億元人民幣,佔零售總額八成有多。若以城鎮人口和農村人口分別來推算,城鎮人均零售總額是農村人均的五倍有多,較上述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是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三倍還要高。部分原因可能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不單反映個人的消費,還有不同經濟單位如企業的消費。因此,可以看出城鎮化對消費和經濟活動帶來明顯的促進作用。
制度改革釋放潛在消費力
過去城鎮化比較著重城市人口比例和城市面積擴張,未來的城鎮化將更要注重產業結構、人居環保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配合。中國的城鎮化率在2012年達到52.6%,但若以戶籍人口計,城鎮化率約在35%左右。當中的差距便是城市中的外來人口,主要是從農村移居城鎮的民工。這些外來人口當中,不少(特別是較年輕的一輩)均希望能真正融入城市,但由於戶籍制度的限制,這些外來人口往往被擠在城市的醫療、教育和社會保障系統之外,結果是壓抑了他們的消費需求。要提高城鎮化的質量其中一個重要方向,便是解決制度結構的限制,把這些「半城市化」的群體真正「全城市化」,藉此釋放潛在的消費力。
城鎮消費的結構轉變
城鎮居民人均消費開支是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開支的三倍,背後原因除了是城鎮居民收入較高外,城市生活節奏模式轉變,以及城鎮化過程中產生的中高收入人群比較注重身份標誌和享受,傾向追求一些滿足生活基本需要以外的消費領域,如娛樂、旅遊、文化等服務型消費。
據統計,全國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中,2011年文化娛樂服務開支是2000年的5.6倍。在外用餐佔城鎮居民食品類的開支比重也由2000年的14.7%上升至2011年的21.5%。而根據按收入等級分城鎮居民家庭的消費支出分析看來,收入越高,花費在這些服務型消費的實際支出和比重越高。可以預見,隨著城鎮化逐步推展,對消費服務的需求步伐也將加速,消費型服務業將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對分銷零售及投資布局的影響
提升城鎮化的質量,也將體現在規劃城市規模和布局。按照現時中央的發展理念,必須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等各級城市的合理分工,達致功能互補。因此,城鎮化將不會集中在既有的大中城市,只把大城市變得更大。中國未來的城鎮化將帶來更多中小型城市的快速成長,這將對有意發展內銷的企業,在市場布局上帶來新的機遇。
以城鎮化發展較快的長三角地區為例,除上海經濟發達的一線城市外,在江蘇和浙江兩省,也分布了很多快速增長的城市,通過發達的交通網絡,形成擁有16個城市的「長江三角洲大都市圈」。雖然從消費市場規模或從消費力而言,長三角地區各城市仍存在層次差距,但走進任何一個不同層次的城市,都不難感受當地蓬勃的經濟。常州、南通等二、三線城市為滿足當地消費需求,都大力發展商業,建設新的百貨公司、購物中心,及引入越來越多品牌產品。整個城市的零售檔次都在提升,二、三線城市向一線等量齊觀。
中國區域經濟政策包括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振興東北等,推動全國交通網絡建設和區域工業發展,加快沿海以外主要城市群建設,有利促進區域協調發展。2005-2011年,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經濟和城鎮化發展和加快,工業投資增加及農商對接等甚至使當地城鎮及農村居民的收入增長速度超過東部地區,縮窄地區差異。未來城市群發展布局將更緊密銜接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特別是沿長江及鐵路等主要交通幹道和資源環境承載力強的地區發展,所以,相信城鎮化將牽動中國整體經濟運作模式轉變,同時影響中外投資者的經營布局。
- 中國內地
- 中國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