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疫后前景:瑞士
2022年2月23日
陈永健
瑞士于2020年2月24日录得首宗新冠病毒确诊个案。截至2022年2月18日,这个拥有870万人口的国家已录得超过260万宗确诊个案,超过12,600人染疫死亡。迄今为止,该国已施打超过1,550万剂新冠疫苗,近70%的人口,或约600万名5岁或以上的民众已完成接种。
瑞士驻港澳总领事Rolf Frei
在2月中,瑞士政府宣布新冠疫情紧急状态已经结束,因此解除大部分与防疫有关的限制。余下的两项防疫措施,包括公共交通工具上和医疗设施范围内佩戴口罩,以及对确诊者的5天隔离要求亦将于3月底结束。由于瑞士早在2020年12月22日便展开全国疫苗接种计划,该国医疗系统并未出现不胜负荷的状况。即使传染力更强的Omicron变种病毒令感染宗数创下新高,情况仍能有效受控。归根究柢,由于疫苗接种和早经感染等因素,当地人口免疫水平甚高,方能容许瑞士作出这项决定。
在疫情爆发的第一年,瑞士经济收缩2.9%,是自1975年石油危机爆发后45年来最大的全年跌幅。不过,由于瑞士的「财政及金融业在疫情前表现强劲,家庭抗逆力较强,且药品、化学品及黄金等出口畅旺,加上对需要当面接触的行业依赖程度较低、医疗系统完善,以及疫情防控措施具针对性[1]」,因此该国经济去年稳步反弹,估计增长3.5%,预测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可再增长3%。
香港贸发局环球市场首席经济师陈永健专访瑞士驻港澳总领事Rolf Frei,瞭解瑞士及当地企业如何与香港同业合作,应对供应链断裂、通胀压力等种种挑战,携手度过这场全球卫生危机。
陈:瑞士的疫苗接种计划进度如何?
Frei:虽然传染力更强的Omicron变种病毒令感染宗数创下新高,但是瑞士稳健的医疗系统并没有超出负荷,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在2020年12月22日迅速展开全国疫苗接种计划,令瑞士能较好地应对新冠疫情。迄今为止,瑞士已施打超过1,550万剂新冠疫苗,超过600万名5岁以上人士已至少接种一剂,590万人完成接种[2],而超过350万名12岁以上人士已接种加强剂。
截至2022年2月18日,瑞士逾41%的12岁以上人口已接种加强剂。资料来源:瑞士联邦卫生部
陈:在政府的抗疫支援措施下,瑞士主要工业和贸易的短中期前景如何?
Frei:瑞士的医疗系统完善,自爆疫以来一直很好地应对疫情的挑战。加上疫苗接种和早经染疫等因素,令瑞士人口免疫水平较高,让政府在疫情防控上得以采取较许多国家宽松的态度。同时,我们又在公共卫生和经济支援方面实施一系列应对措施,且成效相当理想。
例如,为应对疫情对企业造成的经济打击,瑞士政府推出一项颇为独特的「缩短工作时间补偿计划」,以支援由于工时缩短而收入减少的员工,补偿额高达因工时暂时缩短而丧失的收入的80%。计划与一般的失业救济金不同,补偿额会支付给继续发薪的雇主。
随著「缩短工作时间补偿计划」成功实施,加上政府放宽多项疫情防控措施,瑞士的失业率在2021年1月升至3.7%后,已于2021年10月回落至2.5%,即疫情前的水平。同时,在瑞士法郎保持强势下,2021年的消费物价指数升幅也得以维持在0.6%的温和水平。
这些发展,加上当局在2月中解除大部分防疫限制,2022年瑞士的经济复苏前景变得更加乐观。我们期望GDP继去年稳步回升3.5%后,在2022年可进一步增长3%。
陈:疫情爆发后,民众及企业纷纷趋向在家购物、工作、学习、娱乐和做运动。目前瑞士的数字技术领域有哪些亮点?疫情期间,瑞士哪些领域最为活跃?疫情又会带来什么深远影响?
Frei:瑞士是个深受欢迎的全球创新热点。在2020年,尽管疫情肆虐,但仍有220家外国企业在瑞士设立办事处,主要来自中国、美国和德国。这些企业共创造1,168个新职位,比2019年增长11%。就2020年来说,只有瑞士和爱尔兰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方面录得增长。现时,我国多个产业集群都越来越吸引商家注视,包括个人化保健、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无人机和机器人技术等。我们也具备有利营商的创新和技术生态系统,让商家大展拳脚。
瑞士拥有理想的营商和创新环境,得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认可。在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中,我们不仅在综合排名中位居榜首,在欧洲和高收入国家中也名列前茅。在综合排名中,瑞士连续11年居于首位,反映我们专利数量之多。在最新公布的指数结果中,瑞士在政治架构(即权力分散、自下而上的政治文化)、资讯科技应用和知识创造方面被视为优势所在。此外,自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于2013年发布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以来,瑞士便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培养、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成绩斐然。
创新首先要有雄心壮志,锐意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去应对当前及未来的挑战。这些挑战可能涉及环境、日常生活,或是工业和服务等不同范畴。数字世界提供了支持创新的技术工具,而这个领域的发展动力正是来自人类追求更佳解决方案的热忱。这份雄心壮志深植在瑞士870万名居民的基因之中。我们奉行双轨教育制度,即是结合公司学徒计划和学校职业课程,提供以工作为本的教育,加上我们的研发投资高踞全球前列,使瑞士得以发展成为全球创新的先锋。
瑞士作为世界领先的创新中心,大有条件把握第四次工业革命,即工业4.0创造的机遇。瑞士在金融安全、数据和个人隐私方面制定了有利创新的法例,这些规定与务实的监管模式、强大的商业网络和充裕的研发投资结合起来,营造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同时,我们已在生命科学和金融科技领域建构了庞大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
特定行业的生态系统得以茁壮成长,瑞士监管机构的正面态度是个关键,这从当局对区块链环境的取态可见一斑。早在2018年,瑞士金融市场监管局便为首次代币发行(ICO)和分类发布明确指引,是全球首个订立相关规定的监管机构,而瑞士的楚格市(Zug)则于2016年开创先河,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接受以比特币交税的城市。该市的加密谷(Crypto Valley)计划是全球最大的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生态系统,获国际誉为新兴区块链商业企业的催化剂。在此背景下,金融科技公司21Shares (原名 Amun)对28个司法管辖区进行全面评估后,于2018年在瑞士证券交易所推出全球首批加密货币交易所买卖产品(ETPs);1年后,瑞士金融市场监管局向楚格的SEBA和苏黎世的Sygnum发出银行牌照,令两者成为世界首批加密货币银行。如今,超过1,000家区块链公司在瑞士境内外经营业务。
富前瞻性的加密谷(Crypto Valley)从瑞士楚格市扩大至州的层面,再延伸至列支敦士登,吸引大量与加密货币相关的资本和人才。资料来源:Switzerland Global Enterprise
瑞士已在驻世界各地的大使馆和总领事馆建立经验丰富的专家团队,可与地区和州层面的合作伙伴携手,就瑞士不同行业的生态系统和集群,帮助包括香港初创企业和规模企业在内的全球企业高效地完成选址评估和落地程序。我们正在聆听初创企业对未来技术的需求,致力打造既有利企业发展,又能赋予充分法律保障的监管环境。
陈:过去两年,全球贸易和投资因疫情而减弱,许多商业和旅行计划都要搁置或推迟。这对瑞士与香港之间的贸易和服务往来有何影响?展望2022年及以后,你认为以瑞士与香港的合作而言,哪些领域最有可为?
Frei:过去两年,全球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疫情。世界各地为防疫而实施各项旅行限制,导致整个奢侈品行业业务锐减,尤以瑞士钟表业为然。我们与香港特区政府交流时提出,希望港府可放宽目前在旅行和检疫方面的严格规定。
尽管如此,瑞士是香港的重要贸易伙伴,在欧洲经济体中排名第五,这和香港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国家(冰岛、列支敦士登、挪威和瑞士)自由贸易协定颇有关系。该协定是香港首项与欧洲经济体订立的自由贸易协定,自2012年10月1日起生效。
在香港与瑞士之间的贸易中,黄金长期居领先地位,占瑞士对香港出口半数以上,更占香港对瑞士出口超过96%。除此之外,机械、电子和金属的双边贸易在疫情第一年回落后已告反弹,而精密仪器和手表在2020年大幅下滑后也有所回升,但仍低于2017至2019年的水平。
制药业占瑞士出口的三分之一,且正快速增长,预计在疫情下会日益壮大。世界顶尖制药公司诺华(Novartis)和罗氏(Roche)都是在瑞士成立,在开发新药、创新诊断方案和医疗健康产品方面拥有250多年的悠久历史。
另一方面,瑞士金融业在香港根基深厚,几乎所有瑞士主要银行和金融中介公司都已在香港设点。尽管全球金融市场起伏不定,但香港却可为瑞士财富管理企业提供长期的增长机会。我们与香港金融业代表定期交流,得悉他们在2021年表现甚佳,且正按照明确的绿色和可持续金融策略,不断推进数字化转型。
新冠疫情令基础设施和建设项目进度放慢,其中一些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项目。参与「一带一路」项目的各方,包括雇主、外包商和金融家,都正密切注视疫情发展,而关键供应链、劳动力资源和项目地点都受到影响。各司法管辖区实施的封锁措施不一,也使问题更为复杂。尽管如此,到目前为止,虽然瑞士一些中小企业已经开始与中国国有企业合作推进「一带一路」项目,例如作为高铁项目关键部件的次级供应商,不过「一带一路」为瑞士中小企业提供的商机依然有限。
中国国务院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大湾区战略,为「一带一路」规划提供重要助力。从宏观上看,「一带一路」和大湾区都突显了中国推动经济开放的决心,这一点为区内的外国企业创造更优厚的发展条件,对瑞士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大裨益。大湾区金融业的开放,以及香港与大湾区其他10个城市的合作,将为区内的瑞士金融机构创造机会,为粤港澳三地的居民和投资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现时,许多在广东营商的瑞士企业都留意到,当地的省市两级地方政府均高度重视大湾区战略的实施,并投入大量资金及人力资源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强化创新能力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且进展令人鼓舞,只是疫情爆发及随后的旅行限制都严重影响了大湾区内外的商业活动。因此,我们期待区内早日重新开放边境,并进一步放宽旅行限制。
[2] 凡已接种两剂莫德纳(Moderna)的Spikevax®或辉瑞(Pfizer)/BioNTech的复必泰(Comirnaty®)疫苗,或在确诊新冠病毒后接种一剂此类疫苗,或接种一剂强生(Johnson & Johnson)(Covid-19 Vaccine Janssen®)疫苗者,均视作完成疫苗接种。
- 金融及投资
- 医疗用品及医药
- 科技
- 西欧
- 香港
- 瑞士
-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