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诊治在香港:电子健康时代
2021年7月7日
新冠疫情冲击世界各地,对全球医护行业和公共财政带来庞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确诊个案与日俱增,导致医院床位供不应求;而多国政府为帮助企业、保障民生,借贷水平已创下历史新高。仅在2020年,全球公共债务便激增12万亿美元,达到破纪录的82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生产总值的105%。
随著各地的疫苗接种计划陆续展开,很多人都热切期望社会和经济可逐渐返回正轨。可是截至2021年6月初,全球只有不足6%的人口已完成接种,可见社会要摆脱疫情阴霾,还有漫漫长路。在接种疫苗的人口比例达到70%的群体免疫门槛之前,大家必须适应新常态,就是完成与尚未完成接种疫苗的人士,受到的出行限制差别很大。
在全球当前面对的卫生危机下,电子健康(eHealth)技术堪称最为实用的工具,让业界得以维持并提供多种基本医护服务。为管控新冠病毒的传播风险,美国疾病控制及预防中心(CDC)自2020年2月起便鼓励民众使用电子健康系统,而欧盟也迅速采用新的电子健康平台,以改善电子处方(e-prescription)和电子证书(e-certificate)方面的管理和认可工作,并为电子健康服务提供更方便的付款方法。中国内地是电子健康领域的先行者之一,除在基础设施以及执照和保险等行政范畴推行数字化外,还推出其他支援政策,准许网上销售处方药物,并将电子健康服务费用纳入国家医保计划。
设于香港的港怡医院(Gleneagles Hospital Hong Kong,简称港怡)是一所力求创新的私营医院,提供多个专科医疗服务,在疫情之前及期间一直为本港的电子健康领域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在香港出现首宗新冠病毒确诊个案后,港怡很快便于2020年5月推出视像会诊服务,为个别专科的病人提供额外选择,其后又与一家大型信息及通信技术服务供应商合作,推出一个创新的医疗健康科技(HealthTech)平台。
港怡所属的IHH医疗保健集团(IHH Healthcare)在全球营运约80家医院。港怡作为其中一分子,一直积极与众多海外姊妹医院建立数字联系,以改善病人的全球医疗保健体验,此举在疫情过后的零接触新常态下显得尤其重要。
港怡医院执行总裁曾庆亷医生最近接受香港贸发局经贸研究专访,谈到香港应如何利用电子健康技术改善医疗保健服务,并为世界市场提供首屈一指的专科诊断服务。
疫情带来起飞动力
香港拥有世界一流的信息及通信技术基础设施,长期以来为电子健康领域的成功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不过,电子健康技术要到疫情爆发后才开始获得广泛应用。曾医生解释说:「香港的全科医生遍布社区,市民一般都可适时获得各种医疗服务,包括慢性病护理、非致命急性病治疗、严重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患者转介,以及预防性护理等。因此,在疫情爆发之前,电子健康服务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意义不大。然而,在新冠病毒的传播风险下,社会迫切需要一些免接触的医疗服务方式,大大加快了电子健康技术的实践和应用。
「事实上,电子健康领域涵盖一系列大量应用资讯科技的医疗服务,除了视像会诊和上门送药外,还包括人工智能整合的新药探索、生命表征监察器等远程监察设备,以及采用区块链的药物分配系统等。」
对于电子健康技术适用于甚么医疗范畴,香港医务委员会于2019年12月发出的《遥距医疗实务道德规范指引》(Ethical Guidelines on Practice of Telemedicine)中采取颇为开放的立场,容许医生根据专业判断,「在考虑实际情况下,决定病人是否适合进行遥距医疗互动,以及通过遥距医疗提供的护理水平是否合理」。
曾医生认为,这是业界从一般医疗建议以至精神健康等各方面,探索并发展最佳作业方式的难得机会。他说:「为了更好地瞭解病人的接受程度,我们的视像会诊服务自2020年5月推出至今,已扩大至涵盖家庭医学、普通外科、心脏科、脑神经内科、呼吸系统科、肿瘤科及肠胃肝脏科病人,在严格遵守《专业守则》下为他们提供另一选择。
「举例来说,到目前为止,我们发现肿瘤科病人选用电子健康服务的意欲最低。当涉及癌症或短期内有死亡风险的疾病时,患者往往较希望进行面对面会诊,从主诊医生那里取得信心和安慰。反之,一些病人本身没有任何症状,只是进行定期身体检查时,需要接受预防性的大肠镜检查或筛查,对他们来说,完成检查后登入可靠的数字平台进行5分钟视像会诊,跟花上1小时等候与医生见面没有甚么分别,有些病人甚至觉得前者较好。」
港怡医院的视像会诊流程。
曾医生又指,公立与私立医院在电子健康技术应用上不尽相同,各有侧重。他说:「公立医院的职责是有效地利用公帑提供医疗护理服务。以住院膳食服务为例,公立医院有许多本地病人,因此院方可能会觉得投资引进自动送餐机械人较具成本效益,既可以提高效率,又能减少送餐过程出错。相较之下,私立医院侧重于为所有病人提供体贴的服务,其中包括商务旅客和游客,这些病人追求更个人化的医疗护理,院方会致力满足他们的需要。」
多管齐下
由于国际旅游往来至今仍然受到限制,因此香港的电子健康系统现时主要供身处香港的医生和病人使用。然而,在疫情过后,香港居民如因商务、教育或其他原因前往外地,期间需要紧急求医,那又该怎么办呢?
根据香港医务委员会的指引,电子健康服务可以包括「供两个或以上身处不同地方人士使用的电子通讯方式,但其中至少一人应身处香港特别行政区境内」,且应符合医疗专业的基本指导原则,即只有在港注册的医生才可以为在港居住的病人提供电子健康服务。因此,一名身处香港的医生透过电子健康技术,为不在香港的病人提供遥距会诊服务,基本上已能符合指导原则的要求,不算违法。
然而,问题在于在海外接受电子健康服务者须遵守的规则和法规。大部分司法管辖区与香港一样订有法例和道德规范指引,仅允许本地注册医生行医。即使美国也是到2009年才订立全国性的电子健康计划,且如今医生依然须在某一州份领有执照,才能诊治身处该州份的病人。欧洲少数国家是推动电子健康领域发展的先锋,但香港的注册医生仍须先在相关司法管辖区注册,才可为在外地旅行或居留的香港居民提供遥距会诊服务。
港怡「智」健康应用程式。
在这样的监管限制下,港怡医院希望通过加强与姊妹医院的数字化合作,为病人于本地和海外接受的医疗保健服务备存同步纪录。该院的第一步是于2020年10月推出「港怡『智』健康」(My Gleneagles SmartHealth)应用程式。该应用程式不仅设有门诊预约、预计轮候时间和寻找路线等服务功能,方便病人使用港怡的服务,还可以把病人的健康纪录储存在他们的智能手机内,以备日后使用。
曾医生解释这一举措:「健康纪录便于查阅,对推进电子健康领域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如此一来,病人便可以随时随地让任何医生瞭解其健康情况。展望未来,我们将为流动健康纪录系统制订技术标准,并在集团覆盖全球的姊妹医院网络内推行,让各医院能够顺畅无阻地交换和分析健康纪录,为病人谋求最大福祉。」
全球视野
现时,国际间的医患视像会诊仍然相当有限。另一方面,全球各地的医疗专业对于医生对医生或企业对企业的网上咨询,即「遥距第二医疗意见」(remote second opinion,简称RSO)所作的监管可谓宽松得多。以美国为例,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儿童医院(UCLA Children’s Hospital)和史丹福医疗中心(Stanford Health Care)等医疗机构,只需要原主诊医生提供书面转介,就可为州外患者提供遥距第二医疗意见。
曾医生认为,香港拥有绝佳优势,可在全球第二医疗意见市场大展拳脚:「医疗研究和执业的质量是所有医疗服务的核心,包括电子健康服务。香港在肝脏移植和骨科等多个专科拥有世界一流的医疗专才,大有条件通过跨境和跨国的遥距第二医疗意见服务,输出医疗专业知识。」
为了在这个方兴未艾的新领域保持领先,港怡正与上海一家姊妹医院合作,为骨科和肿瘤科发展实时的遥距第二医疗意见服务。曾医生说:「我们正在开发一个遥距第二医疗意见平台,让香港与上海的医生可即时交换各类医疗资料,例如电脑断层(CT)扫描、磁力共振(MRI)图像、肿瘤活检、血液检查及其他化验室生物标记等,以便鉴别诊断。上海的主诊医生经病人同意后,可以与香港的骨科、肿瘤科或病理科医生实时共享治疗或手术的进展,以寻求专业的第二医疗意见。」
港怡医院立足于香港这个国际城市和全球商业中心,其电子健康平台可令IHH医疗保健集团旗下的国际医院网络发挥更大的协同作用,从而为病人提供更佳的整体医疗体验。曾医生解释说:「想像一下,一位来自印度的高级行政人员在香港不慎受伤,于是他到港怡进行初步的电脑断层扫描,之后再回国接受进一步治疗。过去,我们的医护人员可能要花一两天时间,与印度那边的医院沟通并交换所有重要资料,以作安排。有了更好的电子健康平台和合作机制,整个过程可以缩短至数小时,令病人可更快获得适切治疗。
「另外,港怡已为促进恢复国际旅游往来作好准备,包括提供数字健康证明,以及在商贸展览和国际会议等大型活动上设立遥距咨询柜位。加上我们面向世界的电子健康解决方案,在疫情过后的复苏过程中,香港医学界以至电子健康领域的实力将日趋壮大。」
- 医疗及保健服务
- 香港
-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