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香港初创故事:生物科技发展前景乐观
2021年3月30日
过去一年,新型冠状病毒病在全球迅速传播。面对日益严峻的传染病威胁,能够进行快速、准确的临床医学诊断非常重要。本地生物科技初创企业三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三和)于2012年成立,结合即弃的微流控生物芯片(或称单晶片实验室, Lab-On-Chip, LOC)技术和便携式快速检测设备,开发快速病毒检测系统,缩短诊断信息等待时间,有助减少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庞大工作量。首席执行官赵弘分享了在香港发展生物科技的历程,以及对本地初创生态圈的看法。他乐见生物科技初创企业在各个发展阶段均有相关的政策支持,期望相关的成功经验可以复制到其他创科范畴,促进本地初创生态蓬勃发展。
利用生物科技应对传染病威胁
三和研发即场检测(Point-of-Care)的便携式解决方案,可于15分钟内提供传染病诊断信息,以便更快捷高效做出临床医学决策。
三和开发的「单晶片实验室」系统是便携式传染病检测工具,可于短时间内得出检测结果,并达到实验室水平的准确度。2014年因应禽流感爆发,三和与政府的研发中心纳米及先进材料研发院合作,协助香港海关在出入境口岸,于12分钟内完成输入鸡只的甲型禽流感(H7N9)快速检测。该次成功的经验让三和逐渐吸引更多人才和投资者,随后更赢得多个国际奖项,包括「第44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罗马尼亚特别奖和金奖,并于2018年成功获得ISO 13485认证。三和正专注于产品商业化,目前已经完成大部分临床测试,并计划于年内在香港市场发售,销售对象为诊所、医院及安老院舍等。
鉴于现时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趋势,赵弘对本地生物科技发展相当正面:「人们将会更加注意健康,加上人口老化,传染病更频繁发生和严重,开发预防传染病的解决方案和研发保健产品将会是香港生物科技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而三和研发即场检测(Point-of-Care)的便携式解决方案正可帮助检测及诊断多种传染病,提供准确、即时的诊断信息,以便更快捷高效做出临床医学决策,协助前线医护人员快速分流病人,为超负荷的医疗系统纾缓部分压力。
充足资金来源为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生物技术研发所需投资庞大,三和成立至今的研发开支已达数千万港元。谈及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赵弘庆幸拥有充足的资金来源,一方面得到母公司的其他业务支撑公司发展,另于2015年起引入外部投资者,至今共融资数百万美元。三和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也获得了来自香港政府的资金支持,先后成功申请「创新及科技支援计划」、「专利申请资助计划」、「发展品牌、升级转型及拓展内销市场的专项基金」,以及「企业支援计划」等,共获得数百万港元资助。最近,三和更成功申请「再工业化资助计划」,获得政府提供5,000万港元资助,用于建设其位于将军澳工业邨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内即将投入运作生产的厂房。
赵弘表示,三和另一个成功的关键是人才:「我们的团队人员来自世界各地,当中超过一半拥有硕士或以上学历,而且具有一定水平的医学或科学专业知识和经验。我们的共同愿景是为医生和社区建立平台,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全球流行病。」然而香港缺乏医学诊断和保健解决方案的专才,加上本地大学毕业生大多希望投身较具规模的企业,因此三和需要在海外如东南亚地区招募人才。为迎接将军澳厂房的扩展,他们正计划扩充人手,这正是眼前其中一项挑战。
此外,三和著重良好的文化融合,善于运用世界各地的网络和资源发展公司业务。例如三和的首席科学执行官来自法国,瞭解当地生物科技产业的发展现况。由于法国本地的创科人才(如博士后专才和科学家)的工资成本低于香港,加上公司在德国、葡萄牙和法国拥有众多合作伙伴,因此三和在法国设立了研发中心。赵弘认为,香港市场规模太小,本地初创企业如欲进一步发展,必须善用海外资源,寻觅合适的市场和研发基地。
政府初创政策渐见成效
回想香港初创生态圈在过去10年的发展,赵弘表示:「起初政府为初创企业提供的资金和帮助仅适用于特定的企业发展阶段。然而,初创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需要,政府须适时整合和联系各项资源。经过多年的经验累积,现在慢慢看到香港政府支持本地初创圈的方向正逐渐成形。」像生物科技初创企业,在各个发展阶段均有相关的政策支持—从创业到发展成中小型企业,再走上盈利阶段。
以三和为例,在种子期与纳米及先进材料研发院合作进行应用研发项目,参加「创新及科技支援计划」并获得100万港元资助。三和更一直走在香港创科路的前端,不时向政府提供意见,香港交易所检视生物科技公司的上市条件时三和正是其参考对象之一。赵弘期望香港在推动生物科技发展的成功之路,可以复制到其他创科范畴如人工智能和云计算,促进本地初创生态蓬勃发展。
资金支援是生物科技公司十分重要的一环,过去三和受惠于不同资助计划的帮助。几年前申请「企业支援计划」,由于政府官员的变动和种种原因,整个申请过程耗时30个月,令公司的业务和储备计划大失预算,自此三和在申请每个资助项目之前均仔细考量。不过,赵弘乐见情况有所改善,他们较早前申请「再工业化资助计划」,审批时间只需6个月。总括而言,他希望政府可以设立指定的团队,全面审视香港初创企业带来的社会效益,制定一套全面的政策支持本地初创圈的发展,促进政府和业界的沟通,避免资源错配。
观望大湾区发展
纵观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赵弘相当乐观。他认为大湾区的发展是一项国家政策,未来10至20年将投入大量资金,经济规模可媲美矽谷,大湾区将成为香港企业深入内地市场的理想基地。现时,三和在深圳设有一个研发部门,待深港两地推出河套地区政策以后,他们将制定未来在内地的发展方向。另外,三和正就食用动物的卫生检疫项目与内地大学合作,希望将来可以在内地进行研发和生产。
根据赵弘的经验,进驻大湾区发展的一大优点是营运成本较低。其中,内地土地资源丰富,租金较香港便宜。然而,企业同时要注意风险,例如:园区管理团队的能力、工厂电源的稳定性、备用电力供应、台风的处理安排、无尘工作间的质量是否合乎标准等。劳动力方面,香港较大湾区其他城市更容易吸引具有国际视野的海外人才,但内地管理人员的成本普遍较低。不过,由于内地医药公司向生物技术人才提供不俗的待遇,香港生物科技初创企业未必可以从中缩减人力资源成本。而对于某些出口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品,大湾区企业则可能受益于相关的税项政策。
不过,赵弘认为,大湾区发展初期,「9+2」城市之间无可避免将有一段磨合期,未来很多企业或许未能适应市场变化而倒闭。此刻三和仍然计划以香港为基地,在大湾区采取较保守的发展策略。他进一步提到,相对于其他市场发展,目前全球的政治局势更影响三和的发展方向:「到目前为止,香港仍然是与东南亚及世界其他地区开展业务的理想营商地点。但是,一旦中美贸易战恶化,将来三和可能需要将生产线转移到东南亚国家,避开地缘政治的风险。」
- 科技
- 医疗用品及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