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初创在香港:大湾区的机遇与挑战
2021年2月22日
粤港澳大湾区著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和支撑的经济体系。根据香港创业社群WHub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白皮书》,截至2019年,大湾区有43间独角兽企业,总值1.1万亿美元,主要为电子商务、健康科技、机器人、金融科技和生物科技企业。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Global Innovation Index)显示,由香港、深圳及广州的创新及科技业组成的广深港科技集群位居世界第二大科技集群,仅次于东京—横滨科技集群。鉴于整体发展方向和创新成果,大湾区无疑是本港初创企业向外发展的主要市场之一。
香港贸发局经贸研究于2020年中,向本地初创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1,瞭解本港初创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和表现,同时希望寻找在大湾区的发展机遇。调查发现,本港初创企业认为大湾区拥有庞大的市场和较低的营商成本,近半数受访者有兴趣进一步拓展大湾区市场。然而,湾区内各市的体制差异,以及市场行情的不确定性,增加本港初创企业进入大湾区的难度。不过,大湾区机遇取决于企业的业务性质,符合大湾区整体发展方向的初创企业有明显优势。
大湾区坐拥庞大市场
调查结果显示,20%香港初创企业已经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开设办公室,当中71%落户深圳,另有22%设于广州,深广以外的大湾区内地城市则不太热门。所有受访者中,34%企业于大湾区亦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业务运作,主要进行研究和技术发展,部分进行销售与采购活动。43%表达有兴趣进一步拓展大湾区市场,当中超过三分一(38%)正在物色当地的生意伙伴。
调查进一步瞭解吸引本港初创企业进驻大湾区的原因。在已经采取行动拓展大湾区市场的初创企业(包括已经在当地开设办公室、有一定程度的业务运作,或曾经参加考察团)中,受访者普遍(67%)认同大湾区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45%更表示这是大湾区最吸引的因素。公司访问中,不少初创企业表示,香港本地市场规模细小有碍于业务发展。他们积极开拓非本地市场,除了传统欧美市场和新兴东盟市场,大湾区市场也在考虑之列。
当问及现时面对的困难和挑战时,37%香港初创企业表示本地营商成本持续上升增加经营困难。因此,成本也是本地初创企业考虑进驻大湾区的主要原因之一,三分之一(37%)受访者认为大湾区的营商成本较低。相比当地庞大的市场规模,18%受访者认为成本因素更吸引他们进一步拓展大湾区。除此之外,部分受访者认为在大湾区可以找到更多投资者(29%)、邻近香港办公室(24%)、当地人力资源技术水平高(17%)等。
香港初创企业预期要适应不同的营商环境
看准庞大的市场规模和较低的营商成本等因素,近半数受访者有兴趣进一步拓展大湾区市场,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只有约三分之一初创企业已经在大湾区有业务运作。提及拓展大湾区市场存在的困难,43%受访者有感内地的体制(包括税务、法律制度等)与香港有异,阻碍他们的扩展计划。港资企业须耗用额外资源来瞭解和配合内地的商业实务和作业流程,初创企业往往因资源有限而却步。
其次,39%受访者担心市场环境充满不确定性。公司访谈中,部分本地初创企业对于政府政策抱有朝令夕改的印象,因此对于拓展大湾区市场表现不太积极。除此之外,本港初创企业进驻大湾区必须面对文化差异的问题,不但体现在日常与当地客户和员工的沟通,更影响企业的实际营商手段和操作方式。例如,不少企业提到在内地市场推广的困难,香港使用脸书(Facebook)和Instagram,内地则常用微信和小红书。另外,34%受访者认为大湾区市场透明度不足,相信也间接增加香港初创企业对内地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
基于以上种种因素,当问及香港初创生态系统的表现时,香港在连系海外市场的能力,相比于与内地市场接轨,受访者普遍对前者表现更为满意。不过,由于是次问卷调查于2020年6月至7月期间进行,解读调查结果时必须注意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对受访者意见的影响。
企业需要与政府政策错配
过去两年,香港政府积极协助香港初创企业,特别是青年创业者到大湾区发展。现时针对本港青年于大湾区创新创业的政策包括:
- 2019年3月,青年发展委员会在「青年发展基金」下推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业资助计划」和「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基地体验资助计划」,资助香港非政府机构为在香港与大湾区内地城市创业的香港青年提供创业支援及孵化服务;
- 2019年的《施政报告》宣布将成立「大湾区香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联盟」,邀请粤港两地机构,包括双创基地、大学、非政府机构、科研单位、专业团体、创投基金等加入联盟,建立一站式信息、宣传及交流平台。
另外,2019年11月中央政府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公布16项政策措施,在创新及科技的范畴提及:支持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对进境动物源性生物材料实行通关便利,以及放宽内地人类遗传资源过境港澳限制。
不过,当问及吸引本港初创企业进驻大湾区的原因,只有14%受访者认为现时市场具备有利的政府政策,调查结果反映现阶段企业的需要与政府政策可能出现错配。相对于金钱上的支援,香港初创企业更期望粤港澳三地在制度上的融合。有见及此,为吸引本港初创企业进一步拓展大湾区市场,以及推进整个湾区初创生态系统的成长,大湾区各城市需要进一步加强制度衔接,并积极向各市企业解释当中的差异。同时,政府宜协助本地初创企业认识和瞭解在大湾区真实的营商情况,提供具透明度的市场信息,增强企业走进湾区的信心。
大湾区机遇取决于业务性质
虽然本港初创企业在拓展大湾区市场时遇到不同的障碍,不过是次研究发现企业在大湾区的机遇因所在行业而有所差异,不能一概而论。总结问卷调查结果和公司访问中所得的信息,以下类别的初创企业在大湾区发展有明显优势。
第一,符合大湾区整体发展方向的企业。例如,《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到要发展健康产业,将有利本港生物科技及保健业拓展内地市场。不过,由于相关行业受政府严格监管,能否把握大湾区机遇始终取决于粤港两地制度的衔接。倍灵科技首席执行官梁立慧提到,香港医疗及保健器材行业协会曾经游说香港政府与大湾区沟通两地相关的法规,以便将来推出的医疗器械法规可以同时应用于内地和香港两地。
第二,建议受内地进口规例限制的企业于大湾区内地城市设厂,作为进入内地市场的基地。绿芝园(Farm66) 创办人谭嗣籇由数码港介绍认识横琴科技园,其后横琴政府也主动邀请他在当地设立室内种植厂。横琴科技园经重新规划后,物流、城市规划等配套全备,各项优惠政策如政府的一对一投资配对均十分吸引,绿芝园的蔬菜将可以直接供应给内销市场。
然而,对于部分行业,香港企业在大湾区发展的优势不太明显。以信息科技为例,初创企业要拓展大湾区市场,首要耗用大量金钱和资源发展一套可应用于内地城市、能够相互兼容的系统。专注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本地初创企业Dayta AI联合创办人及行政总裁屠厚钧提到,由于内地系统不支援他们的串流技术,所以暂时无意拓展大湾区市场。
总括而言,大湾区机遇取决于企业的业务性质。初创企业应该时刻紧贴大湾区的发展情况,只要找到合适的发展方向,以大湾区庞大的市场规模,无疑是本港初创企业向外发展的主要市场之一。同时,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大湾区的资源,包括较低的营运成本、充足的人才资源和技术水平等,帮助公司业务发展。
1 有关是次调查背景,请参阅本文附录。
附录
香港贸发局经贸研究于2020年6月至7月以网上问卷,成功访问259间在香港成立少于8年、以香港为公司总部的初创企业,瞭解本港初创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和表现,以及业界对粤港澳大湾区机遇的看法,期间与25个不同持份者进行深度访谈作重点案例分析。是次研究涵盖本地初创圈的主要行业,包括生物科技及保健、信息科技与硬件制造、创新服务、新经济和新零售。
问卷调查受访初创企业背景
所属行业 |
占比 |
生物科技及保健 (包括生物科技、食品科技、健康与医疗、可持续科技 / 绿色科技) |
19% |
信息科技与硬件制造 (包括信息、电脑及科技和相关硬件制造,如物联网、3D打印、穿戴式装置) |
24% |
创新服务 (包括设计、专业或顾问服务、数据分析) |
27% |
新经济 (包括金融科技、机器人 / 智慧制造、智慧城市) |
18% |
新零售 (包括电子商务、物流科技、供应链管理、零售科技) |
13% |
现时业务阶段 |
占比 |
种子期 – 公司开始推广及销售产品 |
55% |
成长期 – 公司在市场开始有影响力、改善业务流程及增加招聘 |
41% |
成熟期 – 公司快速发展,有稳健流动资金及盈利 |
4% |
公司正在筹划上市 / 收购 |
0% |
成立年期 |
占比 |
5 – 8年 |
20% |
3 – 4年 |
43% |
少于2年 |
37% |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