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公布「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1年2月10日
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1月27日批准及通过《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规划纲要》提出到2025年,上海要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取得显著成果,城市数字化转型取得重大进展,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迈上新台阶;到2035年要实现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功能全面升级,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规划纲要》特别谋划在「十四五」期间(2021-2025年)强化上海的「四大功能」,包括:
- 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加快建设能级更高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 持续增强国际经济中心综合实力。持续增强经济发展韧性,推动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加快释放消费潜力,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积极拓展投资空间,保持投资合理增长。积极发展创新型、服务型、总部型、开放型、流量型经济等「五型经济」。包括实施「总部增能」行动,创新资金进出管理、境内外融资、数据跨境流动、人员出入境、通关便利等方面的功能性政策,吸引跨国公司亚太总部和全球总部落户,加快培育集聚本土跨国公司,大力培育和吸引新生代企业总部。
- 显著提升国际金融中心能级。加快提升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金融市场体系、产品体系、机构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具有较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与中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包括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充分发挥科创板制度创新作用,支持更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积极发展绿色金融,鼓励发展商业养老保险,探索建设区域性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打造全国基础设施(REITs)产品发行交易首选地,支持「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铜」等基准价格在国际金融市场广泛运用。把握机遇加快推动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人民币可自由使用和资本项目可兑换先行先试。此外,还要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金融科技中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资产管理中心,营造与国际接轨的优良金融生态。
- 全面提高国际贸易中心枢纽功能。要打造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辐射亚太的进出口商品集散地。积极把握RCEP协定签署实施带来的全方位经济效应,积极开拓多元化贸易市场。建设数字贸易国际枢纽港,争取先行试点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同时优化提升国内国际市场联通和辐射能力,打造具有亚太影响力的大宗商品市场,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加快建设新型国际贸易先行示范区,实现离岸贸易创新突破等。
- 深入建设全球领先的国际航运中心。包括坚持以上海为中心、江、浙为两翼、长江流域为腹地的发展格局,支持市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强化长三角港航合作,与浙江联合实施小洋山北侧综合开发,及与江苏共同推进沿江沿海多模式合作。要保持集装箱吞吐量全球领先地位,到2025年集装箱年吞吐量达到4,700万标准箱、水水中转比例不低于52%、海铁联运总量较「十三五」期末翻一番。要建设最具影响力的世界级航空枢纽,推动浦东国际机场四期扩建工程,进一步完善机场综合交通配套设施,提升上海航空枢纽航线网络覆盖面和通达性,全面建设国际航空货运枢纽。要著力拓展航运服务新空间新业态,完善航运保险市场体系,深化航运制度创新,加快建设北外滩、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等航运服务功能集聚区。建设国际一流邮轮港。
- 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
- 大幅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加强重大领域前瞻布局,助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优化多元投入方式,力争使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比重达到12%左右。
- 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包括聚焦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推行科技攻关制度,面向民营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和全球各顶尖团队,形成机会均等的开放式社会创新模式。同时构建政产学研合力攻关体制,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
- 促进多元创新主体蓬勃发展。特别是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资源向企业集聚,持续提升企业研发支出占全社会研发支出比重。
- 加快构建顺畅高效的转移转化体系。实施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著力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
- 厚植人才优势。进一步实行更加开放、更加便利的人才引进政策,大规模集聚海内外人才,促进人才要素市场化配置。
- 以张江科学城为重点推进科创中心承载区建设。
- 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与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相互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高端产业集群
- 发挥三大产业引领作用。以国家战略为牵引,建设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创新发展高地,努力实现产业规模倍增。
- 促进六大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在传承、创新和提升既有优势产业中,重点打造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现代消费品等六大重点产业集群。
- 推动服务经济提质增能。大力发展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为代表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
- 强化开放枢纽门户功能,率先基本形成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 推动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包括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持续提升中国芯、创新药、智能造、蓝天梦、未来车、数据港等硬核产业集群竞争力,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要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大力开展综合性改革试点,打造浦东综合配套改革升级版。要率先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加大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对外开放力度。此外,将争取在浦东新区根据授权对法律、法规、规章作变通性规定,授予和落实浦东更大改革发展自主权。
- 更好发挥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试验田作用。要积极把握RCEP签署等带来的机遇,深化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加快建设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包括持续推进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研究建立自贸协定综合利用服务促进平台,为企业充分利用各类自贸协定提供一站式服务。要聚焦深化临港新片区制度创新,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努力实现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数据跨境流动安全有序。要建设高水平的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探索实施洋山特殊综保区制度。
- 推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包括进一步提升国际进口博览会全球影响力,提升国际采购交易平台、贸易投资促进平台功能,持续优化服务进博会的贸易投资便利化措施,打造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本土会展企业。要深化建设高标准的国际化中央商务区,持续提升服务辐射长三角的能力,建设长三角区域城市展示中心暨长三角商会企业总部园。
- 推动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聚焦提升吸引力和竞争力,使上海成为境外企业进入国内市场的前沿阵地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关键跳板。要积极打造亚太地区外商投资首选地、集聚地,深化落实《外商投资法》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国际化、多元化的投资争议解决机制,支持存量企业再投资。同时优化提升「一带一路」桥头堡服务功能,引导企业加强与国际接轨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建设「一带一路」投融资中心,深化人文交流和友城合作。
资料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