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香港初创故事:「香港制造」助品牌赢得信心
2020年10月28日
随着现代人越来越长寿,市场对医疗保健产品需求大增。经历过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消费者更关注身体健康,全球医疗保健市场前景乐观。医疗设备开发商倍灵科技有限公司(倍灵),由本地两名年轻研究人员于2016年创立,专注于开发医疗设备和针对各种慢性疾病管理的人工智能开发。首席执行官梁立慧分享了倍灵坚持在港设置生产线的原因,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机遇。提到粤港澳大湾区,她期望内地与香港两地医疗器械法规日趋接轨,将有利香港医疗市场蓬勃发展。
坚持「香港制造」
倍灵的旗舰产品「Belun® Ring」是一个用于监察睡眠健康的装置,只要睡前简单将装置戴上手指,即可以为用户收集各种健康数据,例如血氧饱和度及脉搏等,通过人工智能云端为用户提供完整的睡眠报告以供医生诊断,治理睡眠窒息症和失眠等健康问题。Belun® Ring是现时市场上唯一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认证的医疗级指环装置。同时,倍灵亦获得医疗器材品质管理系统ISO 13485认证,并已在不同市场申请了超过20项专利。
Belun® Ring是现时市场上唯一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认证的医疗级指环装置。
Belun® Ring是一个用于监察睡眠健康的装置,只要睡前简单将装置戴上手指,即可以为用户收集各种健康数据,用以治理睡眠窒息症和失眠等健康问题。
「香港制造」是Belun® Ring的一大卖点。梁立慧忆述在一次展览会上遇到的海外客户,特别关注医疗设备的生产地,并提出要求香港制造的产品。当时,倍灵发现香港制造其实是信心的保证,客户甚至愿意以一个较高的价钱购买香港制造的产品。所以,即使在香港生产成本高昂,他们坚持在香港设置生产线。
回想过去数年,梁立慧认为倍灵的创业路上有两个重要的里程碑:2018年,倍灵获得FDA认证,帮助产品打入医疗市场;翌年,倍灵在人工智能计算取得突破,提高了产品准确度,让专业医疗人员对其产品信心大增。至今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有美国客户主动接触倍灵,希望将Belun® Ring应用于监测新冠肺炎患者的健康状况。成功研发和建立相关系统后,碰巧香港政府也在寻找新冠肺炎疫情的解决方案,倍灵透过政府资讯科技总监办公室与医院管理局联系起来。医管局已测试Belun® Ring用于遥距监测的成效。万一疫情大爆发,病床数目不足,医院可以利用系统监测在家隔离患者的情况。
现时倍灵的客户主要是诊所、医院、保险公司、体检中心,以及其他商业机构。香港总部以外,他们正为进入台湾市场进行前期工作,在当地设立办事处作销售和研发基地。事实上,疫情下使人们重新思考遥距健康管理和发展智能医院的重要性,相信市场在这两方面会投放更多资源。未来,倍灵希望进一步扩展到美国、欧洲和东南亚市场,梁立慧表示:「我们拥有一支专业的团队,了解香港和全球相关法规,这绝对是我们的竞争优势。」不过,面对中美贸易摩擦,梁立慧认为倍灵的发展将取决于香港能否保持其国际地位。
生物科技研发前期资金投入大
倍灵现在仍处于早期成长阶段,需要完成很多进入医疗市场的前期工作,例如开发产品原型、与医药制造商和保险公司建立后端连接,以及发表医学论文以获得医学界的信心和认可等。梁立慧表示,生物科技初创公司的发展周期一般长达5至10年,种子阶段的资金短缺问题相当严峻,幸好倍灵通过朋友和海外网络成功筹集了种子资金。
倍灵没有在种子期申请政府资助,担心耗费太长时间,而整个复杂的申请过程也令到资源匮乏的初创公司难以跟进,梁立慧说笑道:「在获得政府资助的那一刻,该技术将不再具有创新性!这会扼杀初创公司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倍灵仅申请了创新及科技基金下的「创科实习计划」,计划资助创科企业聘请实习学生。不过,由于计划今年才推出,加上疫情影响计划进度,成效仍有待观望。
现时香港医疗相关机构较少使用本地研发的创新科技,以致医疗科技行业在香港初创生态圈仍处于起步阶段。梁立慧留意到,其实不少香港企业乐意采用新技术,不过由于信心不足,企业管理层倾向使用大品牌,认为万一出现问题时可以承担较少的责任。她希望政府可以制定更长远的政策来推动创科生态圈的全面发展,并可参考新加坡政府的做法,在社会中建立多元创业文化和愿意承担风险的氛围。另外,梁立慧提到,香港在医疗领域的人才供应十分短缺,生物科技初创公司难以在本地寻求专业意见。而聘请海外人才的成本高昂,支付薪金、房屋津贴等开支对初创公司来说是一大问题,因此倍灵到目前为止只有一名海外员工。
谈到香港支援初创企业的机构,倍灵很高兴一直获得香港科学园和香港贸发局的支持。科学园为期4年的「生物医药科技培育计划」为他们提供完备的作业地方和市场推广上的支援,协助联系潜在投资者、客户及媒体,并提供配对基金。而香港贸发局则一直在协助倍灵开拓海外市场,提供本地媒体曝光和海外展览的机会。香港中文大学也是支持机构之一,协助倍灵获取临床数据。梁立慧在一次医学会议上会见了中文大学高层人员,随后透过他们与医学院教授联系起来,对临床测试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冀两地医疗器械法规日趋接轨
对于香港生物科技业界,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庞大的市场。中央政府于去年宣布,容许大湾区内地城市指定港资医疗机构使用已在香港注册药物和常用医疗仪器。梁立慧表示,由于医疗设备要在内地取得认证需要很长时间,这对香港医疗初创公司来说是个好消息。不过,进入内地市场仍有不少挑战,例如工作流程、法规和文化的差异等。有别于香港医疗市场,内地是一个由政府主导的庞大医疗系统,以公营医院为主,私营医院和诊所并不普及,香港企业需要耗用大量资源了解内地的市场环境和配合当地的政策。而在现阶段,倍灵无法做到这一点,故暂未扩展业务到大湾区。
然而,梁立慧认为,香港的医疗市场将受惠于大湾区发展的协同效应。内地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庞大,他们信任香港的医疗体系,多年来很多内地人一直使用香港私营医疗服务。她建议政府在内地复制香港医疗系统,以大湾区作为试点,尝试整合两地的工作流程,尤其可以从法规著手。虽然香港现时没有特定法例规管医疗器械在香港的供应,不过这是大势所趋,而政府亦一直在筹备相关的法定规管框架。香港医疗及保健器材行业协会曾经游说香港政府与大湾区沟通两地相关的法规,以便将来推出的医疗器械法规可以同时应用于内地和香港两地。如果成事,它将吸引许多对大湾区市场感兴趣的海外医疗科技公司在香港设立据点,届时香港的医疗市场将展开另一新景象。
- 医疗用品及医药
- 医疗用品及医药
- 医疗用品及医药
- 科技
- 医疗用品及医药
- 科技
- 医疗用品及医药
- 科技
- 医疗用品及医药
- 科技
- 医疗用品及医药
- 科技
- 医疗用品及医药
- 科技
- 医疗用品及医药
- 科技
- 医疗用品及医药
- 科技
- 医疗用品及医药
- 科技
- 医疗用品及医药
- 科技
- 医疗用品及医药
- 科技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
-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