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香港初创故事:活化工厦革新传统农业
2020年10月22日
随著香港经济转型及城市化,本地农业活动日渐式微。按政府估算,现时香港的农业用地面积约66平方公里,占全港土地约6%。近年,面对城市土地供应紧张的难题,不少人希望革新传统农业,将耕种活动带进室内,同时借此活化工厦,以达至物尽其用。绿芝园(Farm66)是香港首间室内鱼菜共生种植场,致力研究新技术以发展室内农业,并凭借相关技术和概念吸引不少海外公司与其合作。创办人谭嗣籇在成立这家初创企业的历程中遇到一些困难,而他认为,香港的法例必须与时并进,配合创新技术发展,才可令本地科研生态系统茁壮成长。
学以致用 解决社会问题
绿芝园创办人谭嗣籇与营运总监林志扬进行科研及市场发展。
谭嗣籇当初成立绿芝园,理念源于其教育背景和学习经历。他在大学主修可持续市区发展,曾就活化工厦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当时,他认为发展室内种植可以善用旧式工厦的空间,获得同学和教授的认可和支持,于是便希望实践这个概念,以帮助发展正在萎缩的本地农业。
谭嗣籇留意到香港的农地大部分属于休闲式耕作而非大规模种植,真正的耕作农地为数不多,以致香港的农业自给率严重不足,十分依赖内地农产品,不利社会的长远发展。此外,眼看不少香港人受食物过敏影响,加上市民对食物安全及环境保护的意识日增,本地市场对食物质量要求提升,于是谭嗣籇便决心发展室内农业,减少使用农药及污染物,期望增加香港的另类蔬菜供应,为本地市场提供较健康和有质量保证的产品。
看准市场需求环境后,谭嗣籇便与搭档著手进行科研,在2013年成立绿芝园,专注发展室内种植,次年即取得有关专利。一方面,在本地耕作能够减少碳成本,而农产品毋须经过漫长的运送过程,可以减少由外地输港造成的碳排放。另一方面,室内农业对环境影响也较少,不用开垦土地和大规模砍伐树木,有助复修自然环境。
因应香港土地供应紧张,绿芝园使用「多层式垂直种植结构」,实行鱼菜共生生态循环。
绿芝园应用多种新技术,包括「节能LED光波种植技术」及「鱼菜共生生态循环技术」。鱼菜共生有别于一般使用化学肥料的水耕,是利用鱼的排泄物,经过植物床里硝化菌的转化,变成植物可吸收的肥料,而植物的根吸收了氮肥后,同时净化水质,为鱼建构良好的生活环境,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另外,这种模式比较传统农业的优胜之处是可控性,运用「全自动化种植生产系统」营造最适合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保证一年四季皆有稳定的产出,且能够预计产量。整体来说,谭嗣籇认为室内农业的产品质量和新鲜度,相对传统农业的产出均有过之而无不及。
法例与时并进 配合创新技术发展
绿芝园成立时,接受室内农业概念的人不多,只是由谭嗣籇和几位朋友自资创业。公司成立初期遇到不少挑战,例如环境保护署认为室内农业不环保,初时其所在的观塘工厦更被地政总署票告不合法改变工厂用途。团队花了两年时间与政府周旋,搜集大量资料辩解,又曾经咨询立法会议员,又增加媒体曝光,引起关注,最后成功争取把室内种植纳入工厦用途,为日后进驻科学园奠定基础。
谭嗣籇回忆,政府人员当时也认同绿芝园的理念,时任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高永文还多番安排不同部门与绿芝园沟通会面。然而,由于初创公司很多概念都较为创新,无可避免与现行法例存在差距。事实上,香港的法例有时也因不合时宜而为人诟病,谭嗣籇庆幸绿芝园得到业界的支持,得以顺利渡过难关。同时,他留意到其他新兴行业如电竞、汽车共乘等也面对类似问题,希望政府能配合时宜,加强与初创公司沟通。
凭借团队对食物安全的执著,以及自身技术的独特性和优势,绿芝园之后获得不少机遇,更在阿里巴巴创业者基金、数码港和香港科技园合办的创业比赛中脱颖而出。绿芝园得到媒体广泛报道后,陆续有很多投资者愿意投资,注资额过千万,公司规模得以在两年内迅速发展,由2,000平方英尺的工厦迁入科学园大埔工业邨逾20,000平方英尺的厂房,员工人数也由3人增至20人,同时生产即食袋装蔬菜,进军零售市场。
在香港生态圈支援下加速业务发展
谭嗣籇认为近年的政府政策有助本地创科企业发展,可惜办事效率仍然较低。他举例,绿芝园和香港城市大学合作,成功申请创新及科技局的「创科生活基金」进行两项研究项目。不过,根据以往经验,单靠私人公司申请的审批过程较慢,绿芝园就曾经试过花两年时间申请政府资助。目前,很多初创公司仍然要透过多种渠道(如:立法会议员、行业商会等)和不同的政府部门联络,谭嗣籇希望政府施政时能够考虑并改善,例如加强创新及科技局作为本地初创企业一站式门户的职能。
绿芝园生产的即食袋装蔬菜及小麦草汁。
另外,谭嗣籇十分欣赏科学园及数码港的培育计划,对绿芝园的初期营运给予很大支援,如租金宽免、10万港元的资助金、帮助产品商品化等。至于持续发展,尤其在开拓新市场方面,近年则受惠于香港贸发局举办的考察团及「一带一路」商贸配对活动。这些活动令谭嗣籇得以瞭解迪拜、巴基斯坦、马来西亚、泰国、沙特阿拉伯等海外市场对室内种植技术的需求,据此制定公司的未来发展方向。目前,绿芝园正积极向海外市场推广其公司专利和发展理念,并计划以合资企业形式拓展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
绿芝园生产优质蔬菜,客源以航空公司和酒店为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难免首当其冲。然而有危便有机,正因为疫情肆虐,市民更关注食物安全、多在家煮食用膳,该公司的大型超市订单增加了不少。同时,绿芝园也推出蔬菜网上采购平台及提供送货服务,令生意额不至大受影响。早前,谭嗣籇眼见疫情日趋严重,全城「一罩难求」,便决定承担社会责任,暂缓扩充厂房的计划,把大埔工业邨的8,000平方英尺空间借予科学园设立4条无尘区口罩生产线,助建香港首批本地口罩厂。
与大湾区发展方向不谋而合
展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谭嗣籇反应正面。大湾区著重大健康、扶持农业等发展方向与绿芝园的业务不谋而合。初时,谭嗣籇由数码港介绍认识横琴科技园,其后横琴政府也主动邀请他在当地设立室内种植厂,唯该项目因疫情缘故暂缓。谭嗣籇相信大湾区是港商发展的重要基地,毕竟香港租金和人才成本高昂,而横琴科技园经重新规划后,物流、城市规划等配套全备,各项优惠政策如政府的一对一投资配对均十分吸引。谭嗣籇期望待疫情过去可以尽快重启项目,届时绿芝园的蔬菜将可以直接供应给内销市场。
- 科技
- 科技
- 科技
- 科技
- 科技
- 科技
- 科技
- 科技
- 科技
- 科技
- 香港
-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