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粤港澳大湾区的最新发展及香港的角色
2020年9月21日
粤港澳大湾区的最新发展
自2017年初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将大湾区发展正式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并提出大湾区中「9+2」个城市的定位,各司其职,其中,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支持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市发挥各自所长,共同建设世界级城市群。2018年8月,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担任组长正式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在国家层面上指导及落实大湾区的发展。
从时间的视角来看,大湾区的发展构思来自广东省人民政府在1994年确立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涵盖9个城市,包括广州(省会)、深圳、佛山、珠海、江门、中山、东莞、惠州及肇庆,其发展及投资来源得益于邻近的香港、澳门。在珠江三角洲的基础上,大湾区规划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与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等同,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延伸;也是继《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后,国家再度向香港及澳门提出的经济合作计划。
从地理位置来看,大湾区11个城市可分为东岸 (惠州市、东莞市、深圳市及香港)、西岸(中山市、珠海市、江门市及澳门)和北部(广州市、佛山市、肇庆市)3个大区域,覆盖约56,00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7,000万人。与世界级别的湾区相比,大湾区就面积来说,比旧金山湾区(约18,000平方公里)及东京湾区(36,500平方公里)都大,人口亦比较大的东京湾区多1倍。与经济正处高速增长态势的东南亚国家及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相毗邻。
图表 1:2019年大湾区「9+2」城市面积(平方公里)与人口(万人)
资料来源:各城市统计局、罗兵咸永道分析
从经济层面来说,大湾区「9+2」城市在2019年的生产总值(GDP)约为11.6万亿元人民币,总量占全国的11%,从2014年到2019年的年增长率为8.2%,高于全国的7.7%。大湾区其中的9个城市所在的广东省一直是中国经济总量最大的省份,2019年全省的经济总量高达10.8万亿元人民币,而粤港澳三地(含广东省)合计GDP约为13.7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全国经济总量(含港澳地区)的13%。
根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预测,到2020年大湾区的经济总量将赶上东京湾区,到2030年,经济总量预计达到4.6万亿美元(约32.6万亿元人民币1),超过东京湾区(3.2万亿美元,约22.8万亿元人民币)和纽约湾区(2.2万亿美元,15.4万亿元人民币),成为世界经济总量首屈一指的湾区。
图表 2:2019年大湾区城市GDP(亿元人民币)
资料来源:各城市统计局、罗兵咸永道分析
就产业分布而论,大湾区集工业、金融、高科技于一体,汇集了华南地区最有竞争力的城市。大湾区西岸主要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现代服务业及先进制造业,主要行业包括电子产品、医疗设备等。东岸则以知识密集型产业及服务业为主,主要行业包括金融、服务业、新兴产业、高科技、互联网、电子通讯等。而北部正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主要行业包括零部件制造、机械设备、汽车、农业等。在城市层面来说,环顾广州区域以东莞市、佛山市为代表,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重要制造业聚集地,是中国被誉为「世界工厂」的生产重镇,深圳是全球领先的高科技和互联网产业中心,而澳门是东方拉斯维加斯,香港更是闻名世界的金融中心。
香港和澳门的经济主要由服务业驱动,而大部分内地的大湾区城市(特别是佛山、惠州、珠海、中山、东莞)是由工业主导。由于大湾区「9+2」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各城市的外商直接投资额的差异也很巨大。港澳作为大湾区面向世界与世界走入中国内地的窗口,在「一国两制」创新的政治体制下,大湾区「9+2」城市集群具有成为世界级湾区优厚的先天条件以及巨大的发展潜力。
图表 3:2019年大湾区各地产业结构
京津冀、长三角及粤港澳三大经济区域被誉为中国未来的经济核心。首先,京津冀一体化是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方案。从规划来看,京津冀地区共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保定等11个地级市。2017年4月,国务院设立河北雄安新区,京津冀一体化概念得到进一步加强。而长三角的概念始于1982年,最初范围包括上海、南京、宁波、苏州和杭州5市。2016年5月国务院批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规划中将长三角城市群界定为上海,江苏省的南京等9个城市,浙江省的杭州等8城市,安徽省的合肥等8城市,共26个。长三角无论就城市数目、人口及经济总量都高居3个经济区之首。相对比下,从人均GDP的角度看,粤港澳地区远超京津冀和长三角,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香港在大湾区发展中肩负的角色
作为大湾区内极具竞争力的国际化城市,香港一直致力于发展及推广其在国际金融、运输、贸易、航空及专业服务等方面的功能优势。基于自身在「一国两制」方面的优势,依托自由开放经济体系,香港在大湾区建设中担当著重要的角色。香港的整体竞争力在全球舞台上是名列前茅。在世界经济论坛(WEF)公布最新全球竞争力排名中,香港位列全球第三,仅次于新加坡和美国。世界银行近期发布的「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亦表明香港的营商便利程度位列全球第三。在「缴纳税款」、「取得供电」和「开办企业」方面较其他经济体来说较有优势,有利于外地公司在香港开展业务。在宏观经济、健康、金融系统及产品市场及基础建设等方面均表现优秀。香港藉助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与内地城市及与国际城市的连通性,成为连接中国市场及海外市场的重要窗口,为区域的发展引进大量的生产要素,包括:资金、人才、技术及国际管理经验。
随著国家于2019年2月18日正式公布《纲要》,大湾区建设正式踏上新台阶。《纲要》也强调了国家领导对香港寄予厚望,并提出香港在大湾区发展进程中的功能角色及目标。这些功能角色及目标包括:
i. 巩固及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
ii. 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
iii. 发展成为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
iv. 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及
v. 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培育新兴产业。
香港近几年正积极与内地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促进大湾区城市间的互联互通。广深港高铁香港段的开通意味著往来香港与深圳、广州以及珠三角地区内其他城市的时间将大大缩短,便利程度大大提升,并且乘客可以由香港通过高铁网络到达内地城市。随著2018年10月开通的港珠澳大桥,香港政府与内地政府正保持沟通逐步增加大桥跨境车辆配额数目,提高大桥的使用量。在通关便利方面,香港政府一直与内地政府磋商增加与内地的出入境通关口岸,提高香港与内地城市的连接及便捷程度,实现旅客通关自助化及通关便利措施,提供高效的通关服务。香港正努力筹备开通香港与深圳边界的第七个陆路出入境口岸 - 莲塘/香园围口岸,并正逐步在其他大湾区城市内及广东省城市增加实施「跨境一锁计划」的清关点数目,利用电子科技技术及全球定位系统设备,减少货物分别在两地在出入境时重复查验,简化清关手续及加快货物运转流程,促进物流业在大湾区的发展。另外,香港亦正实行「认可经济营运商计划」以提高商贸的便利程度。
为了巩固香港作为国际航空枢纽及区域物流枢纽的地位,香港正在开展一系列基础建设项目,增加航运处理能力,以应对日益增加的航空交通需求,这些项目包括三跑道系统工程、用于提升大湾区内联运接驳的「多式联运中转客运大楼」、速递货运站的扩建以及「SKYCITY航天城」发展项目。为配合未来航空业的发展,香港亦通过成立「香港国际航空学院」加强行业人才的培训及储备。在海运及港口发展方面,香港拥有全球最繁忙及最高效率的港口,是全球最具规模的海运中心之一。香港就海运收入与超过40个贸易伙伴已实施双重课税宽免安排及旗船受惠于港口吨税优惠协议,以提高香港海运的竞争力。香港的相关部门亦正通过招标形式出售多块地皮并分阶段扩建葵青货柜码头及货物处理空间,以开发多层具港口后勤功能的现代物流设施,增加驳船泊位,从而提升货柜处理能力。这些举措有望帮助香港为更多的大湾区企业提供完善的海运及贸易服务,加强香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从而使得香港的完善的商业网络以及其海、陆、空服务能够为海外公司提供多种渠道进入中国市场,促进人员、货物、贸易的高效便捷流动。
在资本市场方面,香港与内地城市的互联互通也取得很大的进展。「沪港通」、「深港通」及「债券通」的开通,加上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安排,极大地促进了大湾区内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并且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为了强化香港作为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香港相关机构正逐步推广大湾区内人民币跨境使用,同时支持香港机构投资者按照特定规定在大湾区利用人民币投资。另外,香港亦正积极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推出绿色债券资助计划,鼓励发行机构推出绿色金融产品,发展香港成为绿色金融中心。
在服务行业方面,香港与内地通过签署协议实施《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深化两地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及经济技术合作方面的贸易自由化及便利化。内地政府给予香港的生产商、服务提供者、专业人士、投资者、外来投资者及工商界优惠待遇进入内地市场。合资格的香港专业人士可以通过CEPA 两地资格互认或在指定的内地省市注册执业、开业,或以合伙或联营模式与内地事务所合作经营,开拓内地市场。在此基础上,为鼓励内地企业使用香港作为解决跨境商业争议的平台,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与香港和解中心在香港成立「内地-香港联合调解中心」,香港政府亦设立了「投资争端调解机制」以解决内地投资者的跨境投资争端。香港与内地政府亦正不断探索,寻求两地进一步深化合作的机会。
创新及科技的发展是香港在大湾区发展进程中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议题。香港政府在科技人才、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研发资源、深化两地在科研发展合作等方面取得良好进展,包括推出一系列与内地合作的措施,例如国家科技部与香港政府推出的「内地与香港联合资助计划」、香港政府与中国科学院签署的《关于中国科学院在香港设立院属机构的备忘录》,促进「医疗科技创新平台」和「人工智能和机械人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并成立「大湾区院士联盟」,加快在培育科研人才,推动两地科研发展。另外,香港与深圳达成在落马洲河套地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合作发展计划、香港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申请内地科技资金的过境拨付安排及合资格研发开支额外税务扣减等措施也对加快大湾区内科研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在教育及人才培育方面,香港拥有多所世界一流的大学,香港政府一直致力与内地合作发展促进专上教育,合作办学、学生交流、科研合职业专才教育等。香港政府支持香港专上学府在大湾区办学,让香港教育机构向内地输出国际化的教育理念。香港与内地也推出「姊妹学校计划」交流平台,为两地学校通过交流合作提高互相的认识及瞭解。另外,香港亦有为持有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在内地就读的学生提供优惠政策,以及为粤港澳职业教育在招生就业、培养培训、师生交流、技能竞赛等方面提供支持,并通过推出「输入内地人才计划」、「优秀人才入境计划」及「科技人才入境计划」等措施,以引进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加强香港人才储备,为内地人才提供在香港就业的机会。教育局亦于2019年6月与广东省教育厅签署《粤港资历框架合作意向书》共同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以及大湾区的人才交流。
近年来许多大湾区城市正迅猛发展,为整个湾区经济注入了新动力。然而,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变得日益复杂、中美贸易摩擦持续以及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城市间的竞争越趋激烈,香港正面临巨大的挑战。香港须认清形势,瞭解现时的优势及弱势,正面临的挑战及机遇,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增添发展新动力,为香港社会各界发展带来新机遇,并且促进及支持区内经济发展,协同大湾区的其他城市深化区域间的合作,互利共赢。
1 依照2019年12月10日汇率估算,1美元=7.04元人民币。
有关此报告的背景资料,请参阅香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枢纽的地位(摘要)内的附录。
此简体中文版本的报告由香港贸发局根据罗兵咸永道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所提供的繁体中文版本编辑而成。如简体中文版本与繁体中文版本有任何冲突或含糊之处,则以繁体中文版本为准。
罗兵咸永道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其他罗兵咸永道实体,其合伙人,员工及代理人,不承担或接受本报告(本身是中文或英文版)引起的任何责任,而不是根据合同或侵权行为(包括但不限制于疏忽),亦不承担任何由于阅读者可能对报告(以前是中文或英文版)的使用,不当使用或依赖而造成的损失或损害(包括但不限于罗兵咸永道实体是指属于PricewaterhouseCoopers全球网路中的实体或合伙制事务所(“罗兵咸永道实体”)。各部而相应的生的损失或损害)的任何义务,责任或法律责任。各罗兵咸永道实体均为个别及独立的法律实体。
- 法律服务
- 科技
- 法律服务
- 科技
- 法律服务
- 科技
- 法律服务
- 科技
- 法律服务
- 科技
- 法律服务
- 科技
- 香港
- 香港
- 澳门
- 香港
- 香港
- 澳门
- 香港
- 香港
- 澳门
- 香港
- 香港
- 澳门
- 香港
- 香港
- 澳门
- 香港
- 香港
- 澳门
- 香港
- 香港
- 澳门
- 香港
- 香港
- 澳门
- 香港
- 香港
- 澳门
- 香港
- 香港
- 澳门
- 香港
- 香港
- 澳门
- 香港
- 香港
- 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