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供应链中断:数据化管理助解物流瓶颈
专访飞协博亚洲董事总经理高学亨
2022年7月6日
陈永健, 傅至乐, 胡力行
新冠疫情爆发至今两年有多,世界各地先后推出多项边境管制措施,限制包括工商在内的公众活动,防止病毒传播。全球供应链尤如人体经络,一旦出现堵塞、血气不通,则容易百病丛生,影响全球经济运行。有见及此,供给侧一方由厂家、批发与物流到零售商,已千方百计应付供需失衡和全球货运物流瓶颈所带来的问题。时至今日,正当世界经济逐渐复苏、国际贸易曙光乍现之际,却遇上俄乌军事冲突及中国内地疫情反覆,令逐步正常化的环球供应链再添变数。
另一方面,全球疫情令环境、社会和企业管治(ESG)理念急速冒起,成为企业和大众的主流思潮。作为全球最大碳排放行业之一,物流业的ESG发展状况备受关注。除世界各地运输系统的碳中和计划外,企业如何与其合作伙伴配合,共同实践减排计划,亦成为疫后发展的重中之重。
为掌握物流业相关发展的最新情况,香港贸发局环球市场团队访问了飞协博(Flexport)亚洲董事总经理高学亨,瞭解企业可以如何利用全方位数据分析,轻松驾驭全球货运物流挑战,同时实践ESG目标。
飞协博亚洲董事总经理高学亨。
悟已往不諌 解现时流弊
关于疫情下全球货运物流所面对的困境,高学亨认为,这与传统供应链在全球化生态下的发展不无关系:「随著近数十年来的全球化发展,世界各地大小企业都专注追求规模经济,亚洲地区遂成为主要的生产基地,所生产的货物主要流向欧美各大消费市场。久而久之,世界各地物流基建的发展速度和程度越来越参差不齐。
「直至近年,全球制造业由中国内地扩展至东南亚,业界才大幅加强对东南亚物流基建的投资,使其能够加快与全球供应链接轨。然而,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正正暴露了旧有全球化生产模式的弊病——世界各地港口、机场、公路及仓储设施的容量、效率和韧性严重不足。以往行之有效的『东制西买』外贸模式,未能防患未然,在疫情期间世界各地封城之声此起彼落的同时,环环相扣的环球供应链出现了前所未见的堵塞情况。
「此外,全球疫情也凸显了物流业界急须解决的资源效率偏低及碳排放偏高等两大根本问题。新冠疫情爆发前,有研究指全球货柜使用率仅约66%。对于并柜运送 (LCL)托运人来说,只要货量能占货柜容量超过一半,运费就能与整柜运送(FCL)相若,而且FCL在操作上更具灵活性,所以即使货柜使用率不足七成,不少货主仍倾向以较灵活的FCL形式付运。」
另一边厢,疫情之下,跨境电商大行其道,全球货运物流需求大增,加剧本已严重的供应链瓶颈问题。高学亨指:「疫情带来了在家工作、学习和活动的文化,令电子商贸货运量剧增,对物流运输的需求庞大,碳排放偏高问题更趋严重,成为业界另一燃眉之急。」
剖析大数据 重整供应链
风雨如晦,如何安然渡过难关,便成为业界生存的头号问题。一般而言,物流业界都意识到加强数据化管理、提前部署及提升供应链韧性的重要性。早于疫情爆发前,飞协博已经厉兵秣马,加强软件及系统的开发,强化和扩大智能及数据化物流的适用范围,致力提升供应链可见性,务求为客户提供高能见度和高效率的物流服务,让商业决策者早著先机,随时随地运筹帷幄,减低因货物滞延而带来的影响。
高学亨解释:「我们希望为不同的国际贸易持份者带来更有效、更全面的货运物流体验。我们的平台拥有强大的数据库,用家可以处理任何存货单位的货运订单,不同运输和仓储模式的即时报价、到岸价格、运输时间和商品编码等资料一应俱全。为配合企业实践ESG的需求,相关的数据化物流平台会提供不同运输方式和路线的碳排放总量估算供用家参考。另外,用家也可以透过平台收到货运出现异常变化的实时通知,方便追踪货运,并加强与物流伙伴的合作和沟通,大幅缩减决策所需时间。
实时的货运追踪和预警有助货主缩减决策所需时间。
「我们也会透过大数据分析,针对客户生产周期和货运路线,作出即时应对,分配物流资源,疏通潜在物流瓶颈,保障供应链的完整和畅通。以最近疫情导致世界各地先后出现不同规模封城为例,若某地区的工厂无法恢复生产,出货无期,外商就可能要改从其他地方采购。我们如有充分数据反映订单大量由某地区外移,就会重新调拨资源,并在新兴的供货点提供更多摆放和装卸货物的位置。同样,若数据反映厂商持续将生产线外移,我们就会调整资源去拟订新的物流路线,方便客户采购和销售。当然,在封城措施放宽或撤销,企业全面复工复产后,我们亦会重新审视资源配置,应付货运物流的新常态。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资讯交流日趋复杂,我们亦乘其东风推出OceanMatch,旨在一石二鸟解决货柜物流资源使用效率偏低和碳排放偏高等两大问题。有关服务利用大数据搭配不同货主的货物,从而充分使用每个货柜的容量。例如某客户的货物只能填充货柜总容量的六成,我们就会回购余下的可用空间,分配给其他客户作并柜运送之用。这样不同货主的托运成本都可以大幅降低,同时亦可节省等候时间。最重要的是,透过有效提升货柜使用率,我们可以减少航运业的碳排放。」
利用大数据搭配货物,可提升货柜使用率,减少碳排放。
背靠大湾区 面向全世界
就物流业发展而言,高学亨认为,相比两三年前,整个行业在数据化和供应链韧性等方面已取得长足发展。然而,即使形势比人强,但业界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原因是数据化管理不能一蹴而就,对资源和时间投入的要求更会随科技和供应链的演变而增加。正因如此,面对供应链瓶颈,物流业者普遍会透过扩大仓储量和提高装卸货效率,以解燃眉之急。
除了运用大数据分析,物流分工亦能加强供应链韧性。高学亨解释:「宏观而言,疫情催生的去全球化趋势正带来新一轮的国际分工。产业转移令生产基地数量有所增加,物流基建的需求因而相应扬升。以轻工业发展为例,过去10多年,大量低增值产业由中国内地转移至人工成本更便宜的东南亚地区,因此东南亚政府和国际投资者都愿意投放更多资源发展相关地区的物流基建和进行技术转移。2018年开始的中美贸易战,以及仍在困扰全球经济的新冠疫情和地缘政治局势,都大大促进了东南亚轻工业和物流的发展。同时,中国内地亦逐渐转向生产高技术和高增值的产品。」
大数据分析有利物流业者更有效地疏通潜在物流瓶颈,保障供应链的完整和畅通。
去全球化将带来新一轮的国际分工,加快产业转移。世界各地可能出现物流基建竞赛。高学亨称:「从微观出发,若同一地区的港口能够相互合作,彼此配合发展,增强协同效应,去全球化可能成为一个物流大机遇。
「举例来说,香港作为重要的国际航空枢纽、国际海运中心和区域物流枢纽,航空业发展蓬勃,机场货运量屡创新高[1]。不过,若要与广州和深圳等大湾区其他城市合作,提升物流竞争力,巩固优势,我们就要加快融入大湾区整体发展,减少恶性竞争,透过完善货物分流,为客户提供更多元的物流选择。因此,只有加深粤港澳地区海关数据互通,配合三边交通连接,善用各地自身物流优势,增加成本效益,才可让香港担当好大湾区与全球市场接轨的『超级联系人』独特角色。」
知行合一近悦远来
虽然ESG蔚为国际潮流,但高学亨认为香港物流业界在有关方面的发展相对被动。近年国际商界高举ESG旌旗,可惜港商和中小企鲜有提出相关倡议和行动。高学亨认为这种情况可以理解︰「疫情令企业更加重视ESG,但不少中小企资源紧绌,而且仍在生死存亡边缘挣扎,哪会愿意费神伤脑筋去思考如何实践ESG?相对而言,跨国企业有较多资源可以满足不同市场持份者的要求,也较容易分散业务和风险,得以投放更多资源推动ESG发展。故此,香港政府宜加强对ESG发展的宣传和支援,令港商更主动投放资源于ESG发展。
「我们的产品不但有助增加供应链效率和减低碳排放,也可以透过数据让客户掌握各种物流方案的碳排放,协助其建立更透明及可溯源的绿色供应链。」高学亨指出,曾有客户透过相关物流方案成功将碳排放减低60%。除了借助科技推出可持续物流方案供客户选择外,他们也十分著重自身的ESG发展。
高学亨解释︰「我们集团旗下有一家名为Flexport.org的非营利组织,会定期和国际不同的基金合作进行筹款、物资捐赠和种树等慈善工作和活动,并且主动与不同基金和机构合作,提供可行的ESG物流方案。我们希望透过更多成功案例让全球供应链中的不同持份者可以充分瞭解ESG是切实可行的,从而鼓励更多企业投放资源发展ESG和改善供应链管理。
科技应用与ESG物流方案发展相辅相成。
「在企业管理方面,我们十分重视员工的意见。因此,我们每季都会进行员工问卷调查,瞭解员工对公司和工作环境的满意程度和建议,而每月亦会进行针对客户满意程度的净推荐值(Net Promoter Score)调查。另外,我们亦会不时提出与ESG有关的倡议和行动,以创新的方式鼓励员工积极实践ESG,不会满足于口号式的推动。」
展望未来,随著业务发展势头强劲,飞协博在2022年初募集了超过9亿美元,计划进行一系列业务扩展。迄今,飞协博的业务主要覆盖中美和中欧货运路线。高学亨表示:「我们将会开拓更多货运路线,吸纳更多客户,并且投放更多资源发展新科技,例如研发更多软件即服务(SaaS)类型的物流方案,以延伸固有的科技优势。同时,我们亦会考虑将部分现有的物流方案分拆成不同的独立产品来满足更多客户的需求,以及透过数据化服务加强我们在贸易融资、咨询服务和保险等领域的业务。」
[1] 根据香港机场管理局资料,2021 年香港国际机场货运量超越疫情爆发前的 480 万公吨,按年上升12.5%至500 万公吨。同时,货机起降量亦创下历史新高,按年跃升近20%至 82,935 架次。
- 科技
- 香港
-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