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全接触

商贸全接触 商贸全接触
  • 登入 / 登记

语言

  • EN
  • 繁
  • 简
  • 活动
  • 我的资讯
  • 联络香港贸发局
  • 订阅
  • 订阅

Section Menu

  • 多媒体
  • 商贸头条
  • 成功之道
  • 营商有法
  • 贸发情报
  • 跳出香港
  • 潮流创富
  • 经贸研究

语言

  • EN
  • 繁
  • 简
  • HKTDC.com |
  • 关于香港贸发局 |
  • My HKTDC |
  • 登入 / 登记 |

HKTDC.com 关于香港贸发局 My HKTDC

登入 登记

商贸全接触

Section Menu

  • 多媒体
  • 商贸头条
  • 成功之道
  • 营商有法
  • 贸发情报
  • 跳出香港
  • 潮流创富
  • 经贸研究

https://hkmb.hktdc.com/sc/MTA0NzM4ODUxMw

经贸研究
储存内容
分享 / 发送

请在微信中扫描二维码然後按「...」以分享

金融科技发展:全球概况

2022年4月28日

严颖彤



过去数年,金融科技蓬勃发展,且涉及范围十分广泛;概而言之,是将人工智能、区块链、云端运算和大数据等应用在支付、结算交收、存款、借贷集资、保险以及投资管理等领域。这些技术为金融和银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预计这股颠覆性浪潮还会持续多年。

通过创业投资、私募股权和并购进行的金融科技投资与日俱增

新冠疫情加快了全球的数码化步伐,也令金融科技产品越来越广为社会接受。金融服务生态系统的运作方式也因此改变,转而提供更便宜、安全和普及的银行服务,容许消费者在网上开立银行户口、申请贷款及支付款项等。预料这些变化在疫情过后仍会持续下去,而金融科技也会在金融服务生态系统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2020年,在新冠疫情导致的限制措施下,许多交易活动陷入停顿,全球金融科技投资虽因而有所下降,可是在2021年已恢复增长势头。根据毕马威(KPMG)的数字,2021年全球录得5,684宗金融科技交易,总金额为2,100亿美元,比2020年的3,764宗和1,250亿美元显著增加。2021年,金融科技公司吸纳的创业投资创下新纪录,共有4,720宗交易,集资总额达1,150亿美元。随著数码交易兴起和元宇宙出现,加上社会对便捷的金融服务需求激增,预料金融科技初创企业将继续吸纳大量创业投资,短期内全球对金融科技的投资依然强劲。

图:全球金融科技投资(包括创业投资、私募股权及并购)

资料来源:毕马威(KPMG)《2021年下半年金融科技动向》(Pulse of Fintech H2’21),香港贸发局经贸研究

具体而言,美洲的金融科技投资活动最为活跃,2021年占全球总额的 50%,达到1,050亿美元。在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英国、丹麦和瑞典的金融科技投资较为畅旺,2021年十大金融科技交易中,有4宗是来自这些国家。

在亚太地区,2021年金融科技公司通过1,165宗交易,共获得275亿美元投资,几乎是2020年147亿美元的两倍。其中,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的金融科技投资大幅上升,反映投资者开始认识到亚太金融科技市场的巨大增长潜力,并希望在区内分一杯羮。这个积极的势头预料会持续下去,尤以数码银行和保险领域为然。

图:2021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资(按地区划分)

资料来源:毕马威(KPMG)《2021年下半年金融科技动向》(Pulse of Fintech H2’21),香港贸发局经贸研究

不同经济体的金融科技发展计划

现时,世界许多地方都积极推动金融科技领域发展,发挥自身策略优势。除了香港外,英国、新加坡和中国内地这三地政府参与金融科技建设的情况,同样值得留意。

香港​​​​​​​

表:2021年全球金融科技生态系统排名

香港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第二大首次公开招股(IPO)市场,以及《2021年全球金融科技生态系统排名》(Global Fintech Ecosystem Rankings 2021)中亚洲排名最高的金融科技城市。金融科技是个快速增长的行业,近年香港政府不遗余力推动金融科技的发展,期望把本港打造成业界首选的基地。

香港金融管理局于2016年成立金融科技促进办公室,并于1年后公布多项举措,为香港迈进「智慧银行」新纪元作好准备。这些措施包括推出快速支付系统(FPS),让银行用户可使用手机号码或二维码,免费即时转账予个人及商户。金管局又推出开放应用程式介面(开放API)框架,让金融机构开放其内部资讯科技系统和资料,供第三方服务提供者有系统地以程式读取,促进资讯交换。另一项支持香港进入智慧银行时代的关键措施是引入虚拟银行。截至2022年3月,已有8家虚拟银行、4家虚拟保险公司和1个虚拟资产交易平台获授权于香港营运。

2021年10月,金管局与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建立一站式沙盒平台,让符合资格的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在香港和内地的大湾区城市同步测试其跨境金融科技项目。此举将可带动跨境投资,加强大湾区内的资金流动,并促进区内创新。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吸引了许多从事虚拟资产业务的初创企业。为确保业界有序发展和运作,政府计划推出一系列措施,包括:为虚拟资产服务提供者设立发牌制度;考虑监管用作支付用途的稳定币;以及向传统金融机构提供有关向客户提供虚拟资产相关服务的指引。

此外,金管局推出「智慧银行」新纪元策略后,最近又公布「金融科技2025」策略。主要举措包括研究本地零售港元数码货币(e-HKD),探讨其用例、优点及相关风险,也会继续与中国人民银行合作,就数字人民币(e-CNY)在香港进行技术测试,以提供便捷的跨境支付服务。凡此种种表明,在可见将来香港会采取更积极主动的态度,推动虚拟资产行业发展。

中国内地

就交易量和宗数而言,中国内地一直是全球最大的金融科技市场之一。其中,内地的移动支付发展领先全球,交易量保持稳定增长。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2021年内地移动支付总金额达到527万亿元人民币,比前一年增长22%。

早在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已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是内地政府就金融科技领域发布的首项全面监管法规。《指导意见》对互联网支付、互联网保险、网上借贷、众筹、网上基金销售等事项订出若干基本规则。

早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列出未来几年的金融科技发展方向。该行提出8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包括:(1)加强金融科技治理;(2)全面加强数据能力建设;(3)建设绿色高可用数据中心;(4)深化数字技术金融应用;(5)健全安全高效的金融科技创新体系;(6)深化金融服务智慧再造;(7)加快监管科技的全方位应用;以及(8)扎实做好金融科技人才培养。

在虚拟资产方面,中国人民银行规定,严禁在内地为虚拟货币提供交易、买卖配对、代币发行及衍生品等所有服务,包括禁止境外虚拟货币交易所通过互联网向境内居民提供服务。尽管如此,中国内地是最早探讨发行数字货币的主要经济体之一。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于2016年开始运作,开发出法定数字货币的第一代原型,也称为数字人民币。数字人民币的定位为流通中的现金,意味著中国人民银行负有直接责任,令数字人民币完全没有风险。

用户使用数字人民币进行支付,可以选择数字人民币钱包应用程式,支付宝、微信支付(财付通)等电子钱包,或支援接触式交易的电子卡。这种类似现金、易于使用且可靠的数字支付方式,将促进现有支付服务提供者之间的竞争,令金融服务更普及,并重塑中国内地的数字支付生态系统。自2019年以来,数字人民币已在多个城市试行,而数字人民币(试点版)已于2022年初在iOS和Android商店上架。

美国

美国金融科技市场的成熟程度在世界数一数二。在《2021年全球金融科技生态系统排名》中,三藩市湾区获评为全球最大的金融科技中心。

与许多发达经济体不同,美国的金融科技业发展主要由私营部门推动,如培育计划、对冲基金、创业投资者等,政府没有提供明显的支持。除传统的集资方式外,众筹在美国的初创企业和小型企业中日趋普遍,不少项目或创业计划的资金都是通过互联网向公众筹集得来。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是另一种迅速兴起的集资方式,由投资者设立空壳公司,唯一目的是通过首次公开招股(IPO)上市集资,最终用作收购另一家公司。

目前,美国法律未有规定由联邦政府直接监管加密货币。因此,当地对加密货币采取多重监管方式,由多个机关发布指引和采取执法行动,包括美国国税局(IRS)、财政部金融犯罪执法局(FinCEN)、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FinCEN和IRS均已表示,目前加密货币在美国不被视为法定货币。

在监管加密货币交易方面,美国采取两级监管架构,由各州和联邦政府同时监管加密货币活动。各州政府可以自行制定或执行额外的法例,前提是这些法例不会对适用的联邦法规构成冲突或干扰。在联邦层面,《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订明加密货币交易所被视为经纪商,因此必须履行相关的责任,包括拟备反洗钱报告、打击恐怖分子资金筹集报告和保存纪录等。2022年3月,美国总统拜登签署《关于确保数码资产负责任地发展的行政命令》,采取「政府一体」的方针监管数码资产,此举被视为朝著制定全面的联邦数码资产政策迈出重要一步。

英国

英国一直是世界领先的金融科技中心。目前,伦敦是全球第二大金融科技中心,仅次于三藩市湾区。毕马威估计,英国金融科技业占全球市场的10%,2019年收入约110亿英镑。

早在2014年,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已推出「创新计划」(Project Innovate),协助金融科技公司适应监管要求。该计划通过向创新者提供直接支援,包括建议、非正式指导和与相关部门会面,协助他们进行颠覆性创新,从而向客户提供新服务并挑战现有商业模式。

2016年,FCA推出全球第一个监管沙盒,为金融科技公司提供安全的空间,在监管环境下试验新的商业模式。截至2021年3月,已有137家公司利用沙盒,在创新意念进入市场之前完成安全测试。这种富开创性的做法随后获其他国家的监管机构仿效。FCA又在2021年宣布有意推出Scalebox,作为其首创的监管沙盒的加强版,让初创企业可以进一步测试新构思,并为成长阶段的公司提供一站式服务,方便他们获取FCA提供的各项支援。

目前,英国会根据虚拟货币的结构和实质特性,决定其是否受监管范围涵盖。根据《加密资产指引》,FCA把虚拟货币划分为三大类,包括证券型代币、数码货币代币和不受监管代币。该指引阐明这些虚拟货币的监管细节,虽然对法庭没有约束力,但在处理各类案件时或许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例如有关强制执行合同的案件。

新加坡

近年来,新加坡的金融科技社群发展迅速。新加坡是亚洲排名第二的金融科技城市,仅次于香港。在2015年到2019年期间,东南亚大约65%的金融科技融资流向在新加坡的企业。

与香港类似,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及国立研究基金会于2016年成立金融科技办公室,作为处理所有金融科技事宜的一站式虚拟实体,促进新加坡发展成为金融科技中心。同年,新加坡成为第一个提供监管沙盒的亚洲国家,业者可以在明确界定的空间内为客户测试其金融科技产品。

这些年来,新加坡还推出了其他计划,以鼓励创新并测试新金融服务项目,其中包括SG Startup、金融业科技和创新计划(FSTI),以及FSTI 2.0等计划,由公共部门为早期初创公司提供融资。

2020年,新加坡的《支付服务法》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第PSN02号通知》生效,将加密货币交易或兑换服务纳入金管局监管范围内。根据该法例,任何实体如要提供任何类型的支付服务,包括数码支付代币服务,都必须取得牌照,除非另有豁免。与此同时,《通知》又实施强而有力的管制措施,以打击洗钱及为恐怖分子筹集资金等罪行,防范非法资金通过数码代币活动进出新加坡。此外,新加坡金管局还发布指引,严格限制业者向民众宣传推广加密货币交易。

2021年11月,新加坡金管局发布初步评估报告,分析在新加坡推出零售央行数码货币的经济理据,以及此举对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的潜在影响。该文件还提及支付领域的动态性质、公众喜好的转变,以及新兴技术解决方案的潜力等。

未来发展

近年来,金融科技创新和虚拟资产在全球蓬勃发展。相关的基础技术,例如区块链,为交易、投资和存储资金提供了高效的新方式,并为金融创新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和其他不断改变的技术环境一样,这个领域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例如流动性错配、交易平台的集中风险和洗钱风险等。因此,世界各地政府和监管机构的当前急务,就是建立一个全面的监管体系,为业界开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返回页首 ^
    主题:
  • 金融及投资,
  • 科技,
  • 香港,
  • 新加坡,
  • 美国,
  • 英国,
  • 金融科技,
  • 数字资产
  • 金融及投资
  • 科技
  • 香港
  • 香港
  • 新加坡
  • 美国
  • 英国
首页

Article Topics

文章主题

金融及投资24666
科技24759
香港37798
新加坡37032
美国37537

文章主题

金融及投资24666
科技24759
香港37798
新加坡37032
美国37537
英国37722
金融科技101095
数字资产151044

interest_article

相关文章

2022年6月28日

虚拟银行:科技新纪元迎来崭新商业模式

2022年6月21日

保险比较平台有助消费者物色所需

2022年6月21日

创业快线促生态圈发展 推动十优初创拓大湾区

2022年6月16日

日商视野:香港助拓大湾区金融科技商机

Related Events

相关活动

2022年7月5至8日

香港贸发局香港春季电子产品展 2022

2022年7月29日至8月1日

香港貿發局只想購物節

2022年10月13至16日

香港贸发局国际资讯科技博览 2022

2022年10月13至16日

国际电子组件及生产技术展 2022
活动搜寻

Social Share

关注我们

订阅每周电邮通讯

newpaper-img

订阅每周电邮通讯

banner-img


本人确定香港贸易发展局(“贸发局”)可将上述资料编入其全部或任何资料库内作为直接推广或商贸配对﹝因而可能成为可供本地及/或海外公众人士使用﹞,以及用于贸发局在私隐政策声明中所述之其他用途。本人确认已获得此表格上所述的每一位人士同意及授权,将其个人资料提供予贸发局作此表格提及的用途。


*此选项是按欧盟有关保护个人资料法律的要求而设,对于非欧盟/欧洲经济区的客户,请略过此项。

謝謝

感謝閣下訂閱香港貿發局市場資訊。

分享文章

电邮
LINKEDIN
WeChat
FACEBOOK
TWITTER
WHATSAPP

ID: HKTDCofficial

如仍未成为登记用户,请即登记!

設計「我的資訊」

successfully added on your pre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