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塑与调整
一带一路与世界经济秩序
香港贸易发展局研究总监关家明指出,战后成立的国际经济协调机构如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会等已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各国要重振世界经济, 必先对世界经济秩序进行重塑与多边协调机构的调整,而中国于当前提出的"一带一路"正好切合有关需要 。
2015年8月17日
金融海啸以后, "非全球化"漫延全球, 保护主义抬头, 不单林林总总的进口管制有增无已, 而且高排他性、低透明度的区域贸易协定纷至踏来, 加上形形色色的地方和本土主义、 有形无形的贸易壁垒, 使全球经济复苏蹒跚不前。
挥之不去的"非全球化"
海啸已过七年, 但世界贸易 (对比全球生产值) 和跨国资金流量还没有回复到灾前的水平。 虽然前车之鉴让世界经济免于重蹈上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 的覆辙, 但"非全球化"还是让"大衰退"(Great Recession) 的阴霾挥之不去。
要重振世界经济, 就要顶住保护主义, 抑制"非全球化"。可惜战后成立的国际经济协调机构如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会等都已不同程度地老化, 特别是在世界经济重心东移、 主要发展中国家快速增长的背景下、世界经济需要的不单是简单的刺激和起动, 而是秩序的重塑与多边协调机构的调整 。"一带一路"就是中国对重塑世界经济秩序的回应。

超越区域界限
表面上,"一带一路"涵盖的主要是中国周边和丝路沿线国家, 区域意味很重。但正如官方一再强调的,"一带一路"是‘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 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 是‘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 。那就是说这是一个带全球意义的策略。
当然, 以中国当前的国力和在世界舞台的地位, 要重塑世界经济秩序还是力有不逮 。而且,在当今多极化的世界, 要凭一国之力改造世界也是不可能的。关键是通过"一带一路", 对世界经济秩序的重塑引入新的元素、原则和动力。希望能在得道多助的情况下, 顺势而为。

三个关键元素
关家明同时认为"一带一路"首要的元素是"开放兼容",这对抑制"排他性"地区经济组织的发展、维护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至关重要。当前正在酝酿的一些超大型地区经济组织, 排他性浓, 透明度低,而规模庞大。虽然都打着维护自由贸易的旗号, 但可能更多的作用是构建贸易壁垒。事实上按世贸组织的资料, 自金融海啸以来, 20国集团限制进口的措施有增无已,受影响的贸易量每年已超过八千亿美元。
"一带一路"通过多层次的双边和多边协议推动丝路沿线国家互相开放市场, 当然也有一定的地区局限。关键是要秉持"开放兼容"的原则, 让这些双边和多边协议的内容和成员能不断扩大。例如刚成立并拥有57个创行会员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 便是"开放兼容"的受惠者。当然, 如何贯彻这原则, 还需经历不少考验。
"一带一路"第二个重要的元素是"互利共赢"。"非全球化"之所以漫延全球, 是没有处理好全球化过程里的利益平衡和分配, 以致一方所得成为另一方所失, 全球化的负面影向盖过了正面贡献。 世界经济秩序重组之所以阻力重重, 也是因为"零和游戏"的思维, 新旧秩序被视为是你死我活、胜败之争。要摆脱"非全球化"的魔咒, 重组世界经济秩序, 就要处理好全球化和新旧秩序的利益平衡, 在互惠互利、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让利益最大化。
要达至"互利共赢", 不单要求有能够代表各方利益的协调机构去策划、推动, 也需要有合理、可行和透明的守则作依归, 也就是需要有另一个"一带一路"成功的重要元素: 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这里的难点在于不少"一带一路"的合作项目是基建投资, 需要政策支持和公共资金的投入, 而"一带一路"沿线不少是发展中国家, 市场发展程度参差, 国际规则不甚通行, 如何利用"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达到"互利共赢", 将会是"一带一路"成败的关键。

关家明
香港贸易发展局研究总监
相关网页:
延伸阅读:
贸发连结:
- 香港
- 中国內地
- 环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