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城镇化聚焦绿色发展
–
窥探长三角环保服务商机
2015年2月6日
急速城镇化步伐及人口密度增加,逐步对长三角的生活环境构成压力,区内城市急需利用相关技术及解决方案,处理逐年增加的废物、废水等市政环境问题。另一方面,长三角拥有庞大的工业集群,工商活动又不断增加,所产生的排放及污染问题,对生态环境构成进一步挑战。
为提升城镇化质量和保障生活环境,区内的江苏及浙江省锐意加强各种环境保护措施,并严格控制工业污染源头。加上2015年实施新《环境保护法》加重环境违法罚则,长三角企业遂寻求相关服务以符合有关要求,为环保服务供应商提供切入市场机会。而CEPA[1]的开放措施便利港商在内地提供环保服务,有助港商在内地推进城镇化下,进军长三角的环保服务市场。


长三角城市环境压力增加
中国于2014年初发布的新型城镇化规划中[2],除推进城市建设外,亦指出城镇化对环境带来的挑战,特别把节能环保纳入规划目标,希望在城镇化过程中推动绿色、低碳等社会和经济发展。
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主要引擎之一,在过去十多年的城镇化步伐十分迅速。区内不少城市向周边扩展,部分原为农村地区陆续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但急速城镇 化对人们的生活环境构成压力,不仅城市主城区的人口密度增加,而且城市周边及部分农村地区的环境资源,例如空气及水资源的承受能力,以及卫生环境等,亦逐 步受到挑战。
以区内的江苏省和浙江省为例,随着经济发展,两省的城镇人口比例从2000年前不足50%,急升至2013年约64%水平,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的53.7%。期内大量农村人口转移至城市就业和生活,外来劳工亦往区内迁移,直接增加城市环境压力。


资料来源:江苏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
城镇发展有利环保服务市场
江苏省的人口密度从2000年每平方公里714人,上升至2013年的774人,人口密度在全国省份中位列第一;虽然浙江省的人口密度较低,但在过去十多年同样处于快速的上升轨道。值得注意的是,城镇人口增加特别引致中心城区及开发区人口密度上升,城市居住环境渐渐变得挤迫,使公众对于空气、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变得较以前敏感。
此外,两省的城镇生活污水排放亦逐年增加,需要相关的市政设施妥善处理,才可避免污染土地及水资源。而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只有小部分循环再造,大部分都是被填埋、焚化,处理过程中又可能对周遭环境造成影响,急需利用相关技术及回收管理方案解决问题。所以,城镇发展正刺激长三角对环保服务需求。
[更多详情…]


资料来源:江苏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
工商活动增加进一步影响环境
另一方面,工业发展亦加剧城镇化衍生的各种环境及污染问题。事实上,长三角地区不乏相对较高耗能及产生较多污染的重工业活动,而且庞大的工业集群,加上发展初期忽视能源效益和缺乏污染防治措施,以致不少土地及水资源等受到不同程度污染,而较旧的生产线亦未必能达到现时节能及排放等环保要求,使耗能及污染问题日积月累。


注:(1) 2013年数字;(2) 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企业数字
资料来源:江苏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
例如重工业占江苏省约四分之三的工业生产活动,包括化学原料/制品制造(2013年占11.1%)、电气机械(10.9%)、黑色金属冶炼(7.8%)、通用设备制造(5.3%)、汽车制造业(4.3%)和金属制品(4.0%)。此外,虽然浙江省的重工业活动比例较低,但仍占该省整体工业活动约60%,包括电气机械(2013年占9.0%)、化学原料/制品制造(8.9%)、电力、热力生产(6.7%)、通用设备制造(6.7%)和黑色金属冶炼(4.3%)。
而快速的城镇化使城市向本来属于工业的周边地域扩张,以致人居地段逐渐靠近各种工业设施,部分原属周边的乡镇更逐渐发展成为新的商业及生活新区,当地的人口密度不断上升,使附近的工业活动更容易影响人们的居住环境,对居民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再者,城镇化发展导致各类工、商业活动更趋频繁,使长三角成为中国的能源消耗主要地区之一。在电力方面,江苏及浙江两省的消耗总量居全国前列,无节制的耗能不单造成浪费,过度能源消耗亦引致空气及其他污染问题。此外,两省的工业及生活废水排放总量,2013年亦名列全国第二及第四位,若废水排放不加以处理,对长江流域及附近水资源将构成进一步威胁。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产业转移激发环保服务机遇
为防止在城镇化过程中污染问题进一步恶化,并改善环境质量,长三角地区锐意加强各种环境保护措施。江苏省发布的《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4-2020年)》中订出改善城乡生态环境目标,包括提升空气及水资源质量、加强城镇绿地,及整治城乡环境。而浙江省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亦强调生态建设和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特别在控制各种工业污染源头方面,有关政府部门近年加强规划,要求有关工业生产设施,由人口集中城区,和临长江等水资源地区和沿海地域,转移到不同的开发区/工业园区,以便集中处理排放及耗能等问题。
例如镇江便成为江苏省承接有关工业转移地区之一。目前镇江新区已成为全球单厂规模最大的高档铜版纸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工程塑料粒子、汽车发动机缸体和可调螺旋桨生产基地等,并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发展循环产业经济[3]。
另一方面,区内的开发区/工业园区亦不断加强节能环保措施。位于浙江省的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表示,虽然该开发区内亦设有机械汽配等重工业园区,但所有企业均须符合政府订立的节能指标及排放标准,而开发区目前的招商重点,主要集中在高技术、高增值、但低污染的产业投资,以保障开发区内的生态环境及有效配置土地资源。
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浙江永高电池有限公司向香港贸发局指出,该公司在多年前把生产设施从市区迁往开发区,已同时投资兴建能够达到节能环保要求的生产设施,除保证所生产的电池产品能达到内地及海外市场、例如欧盟等环保要求外,其生产车间亦达到零污染、零废水排放等,以符合政府及开发区的环保要求。


整体而言,随着生产企业陆续迁离人烟稠密地段,企业在转移生产、投资新厂房和新设施的同时,往往需要规划、建设相应的污染防治环保系统,以符合环境评估要求。而且在规划投资项目初期,往往同时一并考虑有关环保的各项要求,以便能有效掌握整个投资项目的成本预算,亦有利于采用更具成本效益的整体运营及污染防治方案。
所以,长三角城镇化促使产业转移所衍生的新投资、新建设,为环保服务公司提供理想机遇;而服务公司若能在企业投资规划初期与之接触,则更能有效满足客户对污染防治的需要,为客户提供及时、度身订造的环保服务。
积极考虑进入环保服务市场
此外,新的《环境保护法》[4]已经自2015年1月1日起生效,以加强应对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新法授权环保部门对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设施设备可以查封扣押,对超标、超总量的排污单位可以责令限产、停产整治,并加重违法罚则和惩处。在这背景下,可以预期长三角政府及有关单位将进一步加强污染防治措施,并严格执行排放标准。而长三角的工业、商贸等单位为符合政府有关规定,纷纷寻求相关的环保服务,并对具有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需求殷切,可为有关的环保服务供应商提供切入市场机会。
例如总部设在香港的一家欧洲与香港合资公司–思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正通过包括其苏州分公司的内地网络,在长三角(及其他地区)提供各类型有关市政和工业等环保服务,参与城市、工业园区集中的给水及废水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处置,及危险废弃物处置等,并为不同企业提供环保系统工程服务,包括废水处理、纯水处理、回用水处理和空气处理等工程服务。
尽管如此,香港公司若要进入有关环保服务市场,可能需要取得内地有关政府部门所发出的资质。例如若希望提供环保系统工程设计服务,或环保设施营运服务,便有可能需要取得国家或地方环保部门等的资质批准,视其实际提供的服务而定。
不过,《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CEPA) 已实施了不少开放措施,便利香港公司在内地提供环保服务,包括可在内地设立独资企业,提供例如排污及废物处理等环境服务,以及在申请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方面提供便利[5]。因此,香港环保企业可利用香港的理想平台,开拓商机涌现的长三角环保市场。
(注:更多有关长三角环保服务商机,请参考中国城镇化聚焦绿色发展 – 窥探长三角环保服务商机。)
[1] CEPA是《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英文简称
[2]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014年3月
[3] 资料来源:镇江新区管理委员会
[4]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于2014年4月24日审议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详情请参考香港贸易发展局中国商情快讯:新《环境保护法》以停产整治环境污染
[5] 有关CEPA条款详情,请参阅香港贸发局经贸研究报告:「香港环保业概况」
- 建造服务
- 工程
- 科技
- 房地产服务
- 中国內地
- 中国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