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瑞士:高科技及创新领域的理想合作伙伴
2014年4月28日
瑞士是欧洲一个比较细小的国家,资源匮乏,但公共机构效率高,营商环境佳,得以转型为高科技的「知识型经济」,香港公司与其合作,应可大有作为。
瑞士位处欧洲中心,欧洲四大经济体之中的德国、法国及意大利均与其毗邻,地理位置优越,加上与邻近国家大有历史渊源,得以利用该区首屈一指的研发及产业资源。瑞士并非欧盟成员,但已与这个贸易集团签订了全面性自由贸易协定及一系列双边协定,在货物、资金及创新意念等方面可以自由交流,从中获益。
许多人以为钟表制造业是瑞士的主要产业,其实化工(包括医药),以及机械或电气/电子工程及金属(简称MEM)才是该国的主要出口产品。瑞士凭藉世界一流的研发基础设施及教育制度,在技术开发及科学创新方面一直处于最前沿,全球排名常居首位。
全球创新指数 | 创新能力 (0至7,分数越高越佳) | ||||
|
|
许多成功的全球性企业集团,包括诺华(Novartis)、罗氏(Roche)、先正达(Syngenta)等,以及其他知名度稍逊的公司,均在瑞士西北部聚集,形成一个产业基地,使巴塞尔及其周边地区成为一个国际医药和化工企业中心。这些医药企业亦产生连锁效应,尤以诺华和罗氏为然,促使全国4个地区形成了生物科技产业集群,其中以巴塞尔、苏黎世、日内瓦湖为主,提契诺(Ticino)为次。爱可泰隆(Actelion)、安进(Amgen)、百健艾迪(Biogen Idec)、Crucell及默克雪兰诺(Merck Serono)等全球业者无不选择瑞士为欧洲总部所在地。
MEM产业是继化工/医药1之后瑞士第二大出口收入来源,占全国出口近三分之一,达650亿瑞士法郎(相当于740亿美元)。2012年,瑞士生产的MEM产品,约75 %是供出口用。正如瑞士其他行业一样,MEM业者大多是微型或小型公司(占90%),员工人数少于50名。这些公司虽然拥有敏捷灵活的优势,但缺点则是其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上打出名堂前,无法取得规模经济的成本效益。虽然德国及法国这两个欧洲大国是MEM产品的主要进口国,而美国亦是重要的出口目的地,不过现时瑞士不少小型公司都有意拓展欣欣向荣的亚洲市场。
合作商机
与此同时,瑞士的初创企业都希望把其技术或业务解决方案推介给亚洲客户。例如,Novogel拥有大分子网络的专有核心技术,正物色合作伙伴或创业投资基金,藉此把旗下多种产品进一步商品化,包括注射用PVA凝胶、软胶囊及糖果用明胶替代品。其他值得关注的初创企业还有专门从事建筑物能源产生方案的Anerdgy,以及致力开发环境变好方案的Hydrosolutions。
|
|
|
|
瑞士自然资源匮乏,半导体制造商须进口零部件以支持所有尖端研发活动及相关电子产业。生产光电、光伏和有机电子等产品的研发公司也须进口零部件。这种情况为香港电子/电气产品贸易商提供实实在在的商机,可为瑞士供应有关原材料及零部件。
不少瑞士电气或电子机械设备制造商,如立达(Rieter,全球唯一供应纺纱制备工艺和所有4种成熟的最终纺纱工艺设备)等,正与亚洲的伙伴合作,在其所在国为最终用户提供维修和售后服务。香港相关零部件供应商应可把握这方面的商机,而电子/电气产品制造商也可提供增值服务。
巴塞尔欧洲三国地区
巴塞尔位于瑞士西北角,与德国及法国有紧密的三边合作,在物流、货运和供应链管理方面居全国首位。大巴塞尔地区又称巴塞尔欧洲三国地区(tri-national Euro-district of Basel,简称TEB),法国、德国和瑞士的商贸人士都在这里做生意。由于TEB是物流中心,许多高科技公司和领先的研发机构均依赖当地进口化学品和药品等原材料。TEB在出口尖端科技、先进机械,以及其他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方面亦发挥重要作用。
|
|
|
总部设在苏黎世的大昌华嘉在香港市场已有80年历史。 |
除提供物流服务外,位于内陆的瑞士也有许多世界知名的供应链管理公司,总部设在苏黎世的大昌华嘉集团(DKSH Group)就是其中之一。该公司在亚洲经营业务已有约150年,而在香港亦超过80年。多年来,该公司一直协助瑞士公司及外国公司发展消费品、医疗保健、科技及高性能材料等业务。
香港公司若有意在欧洲市场测试其产品或品牌,但缺乏在当地营商的经验和知识,可以委托瑞士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供应商代劳。他们的客户通常是瑞士公司的大买家,其中不少都需要可靠的工业物料、原材料及创新技术。此外,中小型企业亦会首先联络这些供应链解决方案供应商,以争取与瑞士从事研发的业界翘楚建立长期的业务合作关系。
|
香港嘉里物流在巴塞尔的办事处。 |
税务优惠
香港与瑞士为加强双方的贸易及投资关系,于2011年10月4日2签订全面性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协定的批准程序于2012年10月15日完成,于2013年1月1日在瑞士生效,而香港则于2013年4月1日生效。
在避免双重徴税协定下,投资者可更有效地评估其跨境经济活动的潜在税务负担。例如,在协定生效前,瑞士居民在香港赚取的利润会同时被香港和瑞士征收入息税,而瑞士公司分支机构的利润亦须在两地课税。根据协定,瑞士将为居民在这方面的收入提供税务豁免。在此之前,香港居民若从瑞士收取股息收入,而该等股息收入并非源于在该国设立的常设机构,必须缴交35 %的预扣税。在协定实施后,预扣税税率降至10 % 。
香港也于2011年6月21日与瑞士(以及冰岛、列支敦士登及挪威等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另外3个成员)签订全面性自由贸易协定,这是香港与欧洲经济体订立的第一份自由贸易协定,旨在加强双边贸易及投资,自2012年10月1日生效后,瑞士豁免对所有原产于香港的工业制品,以及鱼类和若干类水产品的关税。
服务业方面,瑞士为香港的电讯、物流及其他相关服务(包括海运)、视听、金融,以及各种专业及商业服务提供优惠待遇。涉及的领域包括会计、审计、簿记、建筑、电脑相关、管理顾问,以及与制造和会议有关的服务。其他认定具进一步发展潜力的行业有教育、医疗、检测及认证、环保、创新科技,以及文化及创意产业。
瑞士:世界一流的金融中心 瑞士除工艺及科技产业领先全球外,也是强大的金融中心,以财富管理和商品交易为主。据瑞士联邦财政部数字,2012年该国有297家银行、223家保险公司和2,191个退休基金。 从国际上看,瑞士银行业甚具竞争力,其核心竞争力在于私人客户资产管理。2012年,瑞士国家银行管理的总资产达6万亿美元(5.566万亿瑞士法郎)。除瑞银(UBS)及瑞信(Credit Suisse)两大国际性银行外,瑞士还有不少地区性及专业机构,包括131家由外资控制的银行或管理证券的分支机构,其中一半以上的业务来自国外客户。 瑞士亦拥有其中一个世界最重要的商品交易平台。瑞士是内陆国家,自然资源稀少,在商品交易方面占有如此举足轻重的地位,可能令人感到意外。然而,该国地理位置优越,自咖啡及棉花交易的初期就成为主要的交易中心。如今,全球约三分之一的原油及石油产品贸易均通过日内瓦成交。此外,瑞士的粮食、油籽和棉花交易居全球第一位,食糖交易亦居欧洲之首。 许多全球领先的瑞士金融机构,如瑞士宝盛(Julius Baer)、瑞银、瑞信等在香港均十分活跃。近年来,中国内地市场快速增长,人民币国际化、大型基建项目相继展开、新型服务业发展及医疗改革等,均引起不少瑞士公司关注,特别是专门从事医疗技术、洁净科技、再生能源及可持续发展建筑的企业,而香港与内地毗邻,也倍受注目。 |
1 2012年,化工占瑞士出口的39%。
2 香港最初于2010年12月6日与瑞士签订全面性避免双重征税协定。这项协定其后于2011年10月4日废除并由新协定取代。
- 科技
- 瑞士
- 香港
- 西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