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东盟市场概况
2019年11月27日
主要经济指标

最新发展
- 2018年,东盟十国[1] 的区内生产总值(GDP)实质增长为5.1%,主要由强劲的内部需求所带动。亚洲开发银行预期,2019年东盟的经济增长将放缓至4.8%。
- 东盟经济共同体(AEC)于2015年12月31日正式成立,创造单一市场,便利区内产品、服务、投资、资金及人员流动。
- 2017年11月,香港与东盟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及相关的投资协定。此外,香港与老挝、缅甸、新加坡、泰国、越南及马来西亚等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已经生效。
- 2019年首9个月,香港对东盟的总出口为296亿美元,按年增加2.6%;同期,从东盟进口的产品总值为657亿美元,按年减少9.9%。
经济现况
东盟是亚洲发展迅速的贸易区,经济影响力与日俱增。东盟总人口逾6.49亿,于2018年的整体经济规模逾2.9万亿美元。
东盟经济共同体(AEC)于2015年12月31日正式成立,创造单一市场,便利区内产品、服务、投资、资金及人员流动,为区域经济融合奠下重要里程碑。AEC正式成立,并非意味成员国完成了经济、政治以及社会文化方面的深化融合。2015年11月,东盟各国领袖采纳「AEC发展蓝图2025」(AEC Blueprint 2025),透过5方面的策略性措施,擘划AEC由2016至2025年的发展大方向。
若视AEC为单一经济体,根据2017年的数据,AEC是亚洲第三大经济体,全球排名第五,跟随美国、中国、日本及德国之后。不过,AEC成员国的收入水平十分参差,人均收入由最低约1,400美元(缅甸)至超过60,000美元(新加坡)不等,平均约为4,600美元。
2018年,东盟整体经济增长达5.1%,但2019年增长预期放缓至4.8%,主要原因是一些成员国的投资及出口增长有所减慢。
流入东盟的外商直接投资额由2017年的1,450亿美元,增至2018年的1,550亿美元,增幅达5.3%。各成员国吸纳外商直接投资的表现不一,于2018年流入泰国、越南及柬埔寨的外商直接投资增长强劲,马来西亚及缅甸则有所减少。
过去数年,发达国家经济放缓,东盟经济体却大致保持蓬勃,这和区内亚洲国家之间的贸易扩展有关。亚洲国家之间的贸易,大部分涉及出口相关生产活动所需的零件、部件、原材料及机器等,但近年消费品的比重正在增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出,亚洲区内贸易在最终消费品的角色日渐吃重,加上东盟的内部市场庞大,无疑加强了东盟的承受能力,抵抗全球需求波动带来的冲击。
东盟国家的中产阶层正在扩大,估计占东盟总人口逾四分之一,是推动消费市场及有组织零售渠道发展的生力军。东盟国家中,印尼的中产人口最多,越南的中产人口虽然少得多,但是近年增长速度最快。
2018年,东盟经济体的总出口为14,320亿美元,上升8.2%。东盟国家是东盟本身的最大出口市场,占区内总出口24.1%,随后为中国内地(13.9%)、欧盟(11.2%)、美国(11.2%)、日本(7.9%)及香港(7.0%)。

东盟国家本身是东盟最大的供应来源,2018年,东盟国家占东盟总进口的21.8%,其他进口产品来源地依序为中国内地(20.5%)、欧盟(9.2%)、日本(8.4%)、美国(7.4%)、韩国(7.3%)、台湾(5.6%)及马来西亚(5.5%)。

贸易政策
1990年代,东盟国家建立了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目的是消除或减少成员国之间的关税与非关税障碍,藉此提高东盟作为生产基地的竞争力,以及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东盟自由贸易区通过并实施《共同有效普惠关税协定》(CEPT),各成员国逐步削减关税,到2010年将关税下调至零至5%,而东盟秘书处获授权监察有关措施的遵行情况。虽然东盟自由贸易区实施了《共同有效普惠关税协定》,但对于从贸易区外进口的产品,各成员国却是根据本身的关税表征收进口关税,并没有订立共同对外关税制度。
东盟成员国于2015年12月31日正式成立东盟经济共同体(AEC),是继东盟自由贸易区之后另一个更宏大的计划,也是「东盟2020远景规划」的一部分。AEC有四大目标,包括成为(1)单一的市场和生产基地;(2)具有强劲竞争力的经济区;(3)经济发展均衡的区域;(4)与全球经济全面融合的区域。AEC的成立,能便利区内的产品、服务、投资、资金和人员流动。
在AEC之下,经济较为发达的东盟成员国,即新加坡、泰国、印尼、文莱、马来西亚以及菲律宾,于2015年底大致上已实现零关税,其余4个成员国,即柬埔寨、老挝、缅甸及越南,于2018年前在下调进口关税方面可有较大弹性。截至2018年底,柬埔寨、老挝、缅甸及越南已撤销约97.7%的进口关税。
除了东盟成员国各自缔结的自由贸易协定外,东盟作为一个贸易共同体,也积极谋求与东盟以外的国家实施自由贸易及区域经济融合,并已达成多项自由贸易区及经济合作安排,其中包括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东盟与印度自由贸易协定、东盟与日本全面性经济伙伴协定(AJCEP)以及东盟与韩国自由贸易协定。此外,东盟正与6个已经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即澳洲、中国、印度、日本、韩国以及新西兰,商讨缔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参与RCEP磋商的国家占全球GDP约30%及环球出口逾四分之一。
2017年11月,东盟与香港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及相关的投资协定,涵盖6个领域,即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经济和技术合作、知识产权及争端解决机制。此外,香港与老挝、缅甸、新加坡、泰国及越南等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已于2019年6月生效,而与马来西亚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也于2019年10月13日生效。
香港与东盟的贸易
东盟作为一个贸易共同体,是香港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中国内地。东盟同时也是香港的第四大出口市场,跟随中国内地、欧盟及美国之后。
2019年首9个月,香港对东盟的总出口为296亿美元,按年增加2.6%。期内,出口到东盟的产品主要有电讯设备及零件(占整体出口22.3%)、半导体及电子管(14.5%)、供电路用的电力器具(4.8%),办公室机器/电脑零部件及配件(4.5%),以及办公室机器(3.4%)。
同期,香港从东盟的进口总值为657亿美元,按年减少9.9%。主要进口产品有半导体及电子管(占整体进口59.8%)、电讯设备及零件(6.1%)、电脑(4.0%)、石油(4.0%),以及办公室机器/电脑零部件及配件(3.1%)。
自2009年以来,中国内地是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预期内地与东盟两大市场的贸易将继续迅速发展,香港能为两地处理转口贸易,从中受惠。事实上,2019年首9个月,香港对东盟的出口有97.4%为转口货品,总值288亿美元,其中70.2%源自中国内地,其次为台湾(3.6%)及美国(3.5%)。同期,越南是香港在东盟国家中最大的出口市场,随后为新加坡、泰国和菲律宾。


东盟在香港的经济活动
香港政府统计处资料显示,截至2019年6月,香港有628家东盟企业,其中62家在本港设立地区总部、143家设立地区办事处、423家设立本地办事处,占本港外国公司总数约6.9%。
截至2017年底,新加坡在香港的直接投资累计达3,830亿港元,占外商直接投资总额2.5%,在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中排第六位。
2019年首9个月,来自东盟其中6个成员国,即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及越南的访港旅客合计有210万人次,较2018年同期减少0.6%。
[1] 东盟包括10个成员国,即文莱、柬埔寨、印尼、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及越南。
- 东盟
- 东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