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港资企业进军广西物流业的机遇与困难
2014年2月4日
|
南宁港六景作业区。 |
贸发局广州办事处近日走访广西的凭祥、东兴等边境口岸,并考察了当地的保税区、陆路和铁路口岸,以及南宁的内河港口设施等物流基建,将所了解的情况和收集的资讯撰写成以下专题报告,以供业界参考。报告第一部分将着重介绍广西物流业发展的整体概况;第二部分将分析当地物流业发展的机遇以及港资企业拓展当地市场的困难之处;第三部分提出建议。
一、广西物流业发展的整体概况
1. 受惠于中国-东盟自贸区,近年广西货运物流的需求出现大幅增长
据有关部门统计,2012年广西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4,110亿吨,增长18.3%,完成货物运输量16.1亿吨,增长18.8%。全区港口货物输送量3.49亿吨,比上年增长49.1%。物流产业(主要指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667.6亿元,同比增长9%,占GDP的5%。
广西与西南地区和周边的大宗物流主要以原材料和半成品为主,矿石、煤炭、油品、水果占广西进出口货物总量和港口输送量的70%以上。
2. 港口、机场、跨境陆路运输等基建逐步完善,但综合运输网络还欠成熟
据广西投资促进局提供的资料,截至2012年底,广西共拥有万吨级以上泊位达到65个,铁路里程达到3,580公里,拥有机场6个,飞行航线达179条,高速公路里程达到3,197公里。
陆路运输方面,自2012年开始,中国与越南连续开通深圳至河内、南宁至河内汽车货物运输线路;2013以来,广西崇左至下龙、百色至高平的汽车货物运输线路也相继开通,目前中越已有多条陆路货物运输通道互联互通,通过这些陆路货运直通线路,中国车辆不需接驳,可直接驶入越南境内目的地,越南车辆也可直抵中国境内目的地,大大节约了接驳损耗和时间成本。
内河港方面,2013年广西西江港口输送量突破亿吨(达1.07亿吨),比上年增长12%,南宁至广州千吨级航道全部升至2,000吨级,相当于12条单线铁路的运量,广西内河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均超过铁路。二级航道已从贵港延伸到南宁,使广西二级航道由280公里增至553公里。据有关部门估算,航道提到二级,贵港至梧州段每年可省运费约1.3亿元,南宁到贵港段可省约4,500万元。
总体来说,广西的物流基建逐步完善,但综合运输网发展目前仍不成熟。例如,缺乏内海入海口,内河港与大型港口之间的货物运输只能倚靠铁路和陆路,通往港口的铁路专线建设滞后;内河港口码头分散,没有很好地整合在一起。
3. 保税物流体系及专业化物流企业不断涌现,但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资源垄断现象比较突出
|
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冷库。 |
广西目前拥有钦州保税港区、凭祥综合保税区、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和北海加工区为重点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保税物流体系。近年,涌现出一批具有规模的本土运输企业,如广西超大集团,是一家由具有50多年历史的南宁市第二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和南宁市中转联运公司于2000年10月合并组成的民营运输企业。还有集港口经营、仓储、运输、包装、加工、配送、资讯等多种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型物流企业,如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它是自治区政府直属大型国有独资企业,由广西沿海的防城港、钦州港、北海港三港国有资产重组设立而成。主营业务包括:港口运营、临港工业、综合物流体系、商贸物流、物流地产五大板块。
但是,保税区目前还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进驻园区的企业不多,货品品种数量较少,主要集中于一些大宗原材料产品;许多港口、铁路设施比较陈旧;物流资源垄断现象比较突出,开放合作意识不强。
二、发展机遇
广西物流业今后发展的机遇主要受外部和内部两大因素影响。从外部环境看,中国-东盟的经贸由于彼此互补性强,相信未来仍将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广西与越南交界,正在建设的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将会进一步促进当地的边贸更加活跃和便利,区内的基础设施将更加完善,为当地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更优越的条件和更广阔的平台。
从内部环境看,广西是西部12省区市中唯一沿海的省份,是西南地区出海通道,随着西江航道干线升级改造,粤桂两地政府致力打造西江黄金水道和沿线经济带,广西作为西南地区和周边货运物流中转的角色将更加突出。未来可以更好地依托区内的物流保税区和发挥港口的优势,大力发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发展前景广阔。
机遇一:东盟国家经济发展前景看好,广西与越南的跨境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为边境贸易和物流业发展带来庞大商机
|
浦寨水果交易市场。 |
据海关统计,2012年广西对东盟进出口120.5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长26%,高于同期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增速15.8%,进出口规模居西部12省市区之首。其中,广西以边境小额贸易方式对东盟进出口83.5亿美元,增长33.5%,占同期广西与东盟进出口总值的69.3%。
广西与东盟国家特别是越南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除了得益于中国-东盟自由区之外,国家对沿边地区边境贸易的开放政策和跨境合作亦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早于2008年,国家已批准设立广西凭祥综合保税区,成为中国第一个与境外实现「直接相连」的具有跨境合作背景的综合保税区,区内享有口岸作业、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和国际贸易的功能。
目前,中国与越南正积极建设中越凭祥-同登跨境经济合作区,计划在经济区内实行「两国一区、境内关外、自由贸易、封闭运作」管理模式,并配套一系列的特殊优惠政策。
机遇二:粤桂两地加快建设西江黄金水道,航运干线通航能力得到大力提升,将带动沿线货运物流业发展
西江是连接广西、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与粤港澳地区的黄金水道。素有「黄金水道」之称的西江航运干线,是指南宁至广州航道,其和长江干线并列为中国高等级航道体系的「两横」。它是中国西南水运出海大通道重要组成部分,广西内河运量的90%需经过此段。近年来,西江的开发得到了粤桂两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两地积极打造西江「黄金水道」和珠江-西江经济带。
根据2010年自治区编制的《广西西江黄金水道建设规划》,到2012年,要初步形成亿吨级黄金水道;到2020年,要连接南宁、贵港、梧州、百色、来宾、柳州、崇左市的1,480公里内河水运主通道全部建成1,000吨级航道,贵港以下建成3,000吨级航道;将连接河池的红水河航道建成500吨级高等级航道;将连接桂林、贺州、玉林3市航道建成300吨级的地区性重要航道。
目前,南宁市正积极重新改造南宁港,计划将原先比较散乱的码头关闭,在南宁港六景作业区建设10个可供3,000吨级船舶停靠的泊位,于2013年3月投入使用,并倚靠周边的高速公路、铁路及工业区,大力发展物流、仓储等配套设施,预计未来的发展前景广阔。
机遇三:当地缺乏现代化、综合的物流网络体系,香港在技术、人才和国际经验方面优势突出,两地合作前景广阔
目前,广西物流企业规模较小,技术和管理相对落后,社会化、专业化和现代化程度较低,当地工业企业自办物流的比重较高,缺乏第三方物流和综合的物流网络体系,特别在冷链物流运输方面水平较低,缺乏长途运输冷链物流。广西物流业这方面的「短板」刚好是香港物流业的优势,未来桂港两地物流业的互补发展大有作为。
机遇四:随着当地一大批物流项目、设施的兴建,对专业物流人才将有庞大的需求,相信未来给香港的物流人才培训、教育机构将带来机会
广西的物流企业多是由传统的仓储、运输企业转制而来,从业人员和中、高层管理人员大多缺乏专业的物流知识、先进的管理和服务理念。因此,为香港的物流人才培训和教育机构带来机会。
三、港商面对的困难
|
东兴边民互市贸易区。 |
随着国家将广西的定位上升为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以及中越边境跨境合作区的加快建设,当地物流业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可以讲是商机处处,但港商要在当地市场分一杯羹亦需要克服重重困难:
困难一:缺乏物流专业人才。当地的物流企业普遍缺乏专业的人才和国际化的管理,区内大型的跨国物流企业不多,本地的物流服务和综合物流体系建设不健全,国际化、专业性物流人才稀缺。港商在当地聘请专业的人才比较困难,特别是拥有国际物流经验的中、高级管理人员相当难找。
困难二:货物结构目前比较单一。据当地权威部门提供的资料,广西与西南地区和周边的大宗物流以原材料和半成品为主。其中,矿石、煤炭、油料、水果占广西进出口货物总量的70%以上,占广西沿海港口输送量的四分之三。加上当地垄断经营的现象比较突出,加工增值环节不多,产品运输的附加值不高,制约了当地物流产业的发展。
四、建议
根据此次实地的考察,香港物流业界要拓展当地的市场,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熟悉政策,紧握商机。熟悉国内的政策对于港商投资决策的判断十分重要,广西是同时享有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沿海开放政策、少数民族自治政策、边境地区开放政策的自治区。近年,广西向国家争取了多个特殊海关监管区域,例如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凭祥综合保税区、钦州保税港区等,还有国家新批准的广西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这些特殊的海关监管区、试验区,都分别享有国家的特殊政策,配合当地的港口、边境口岸设施,可以为企业在区内开展口岸作业、保税物流、保税加工和国际贸易提供便利条件。港商需要熟悉和善于利用当地的政策,结合自身的条件,把握商机。
发挥优势,合作共赢。广西的物流业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化程度和开放意识还有待提高,港口码头等物流资源垄断现象比较突出。港资企业进入当地物流市场要善于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建议在起步阶段可同当地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合作,借助当地企业的资源优势和网络拓展业务。
抱团发展,各施所长。在市场化程度还不太成熟的营商环境下,在当地建立一定的政商界关系对于企业开展业务很重要,但是凭藉单个企业单打独斗往往举步维艰,难以在当地市场分一杯羹,因此抱团发展是不错的选择。例如,以商会/社团的名义拓展当地的政商界关系,集合各会员的力量及各自的资源优势承揽当地的项目会事半功倍。
广州办事处 练卓文、冯颖
相关文章:
- 物流与供应链
- 中国內地
- 中国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