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亚洲:从生产基地到多元化消费市场
2012年12月7日
亚洲发展中经济体2013年增速全球最快
2008年全球经济开始衰退,此后复苏进度缓慢,步履蹒跚。2012年,全球经济再次放缓。在这背景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期,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轻微,其中亚洲发展中经济体1 实施货币及财政政策,双管齐下,大力推动内需,表现较为理想,料将扩张7.2%,增长速度为全球之冠2 。
中国、印度及印尼是亚洲人口最多的3个国家,合计占全球总人口40%,也是推动亚洲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2013年,预料这3个国家的经济至少增长6%。中国将领先同侪,增长达8.2%;印尼及印度分别为6.5%及6%。以国内生产总值(GDP)计算,中国、印度及印尼在亚太区分别排名第一、第三及第六3 。至于亚太区的先进经济体,包括日本、澳洲及新西兰,2013年的经济增长稍慢,为2.3%,但高于全球先进经济体的1.5%。
回顾过去,中国及印度的经济表现尤其突出。以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计算,由2000至2007年,中国GDP每年增长约10%,经济规模迅速倍增。印度及东盟五国的年均增长分别约7%及5%。虽然中国及印度经济增长于2012年及2013年可能放缓,但东盟五国仍可维持增长势头。
经济重心由西向东转移
随着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速度较先进经济体为快,全球的经济重心已由西方转移至东方。截至2011年的10年内,先进经济体占全球GDP的比重已由62.3%降至51.1%。反观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同期占全球GDP的比重,却由15.7%增至25%。仅中国已占全球GDP的14.3%,或相当于亚洲发展中经济体总GDP逾半。
2005至2011年,先进经济体占全球产品及服务出口的比重已由68.9%降至62.3%,同期亚洲发展中经济体所占比重则由12.1%上升至16.1%。2011年,中国的产品出口总值雄踞首位 (18,990亿美元),其次是美国(14,810亿美元)。相反,同期美国是全球最大服务输出国,输出总值为5,780亿美元,中国排名第四,服务输出总值为1,820亿美元。
亚洲转型为综合生产基地区内贸易日趋频繁
过去20年,亚洲各个生产基地的分工变得更加紧密,一个亚洲国家负责生产零件,然后运往另一个亚洲国家进行增值或最后装配工序。这种生产模式大大推动亚洲区内贸易持续增长。1990至2011年,亚洲的区内贸易比重增长12个百分点,达58.6%。仅过去10年,亚洲的区内贸易总值有3倍增幅,表现优于亚洲区外贸易或全球贸易,后者只有两倍升幅。
不计与亚洲先进经济体的贸易,亚洲发展中经济体之间的区内贸易比重增长更快,于2011年达45.2%,较1990年增升14个百分点。4 和亚洲区内贸易或亚洲发展中经济体之间的贸易相比,东亚5 各地之间的区内贸易增长较少,1990至2011年间仅上升约6个百分点至39.2%。
过去20年,亚洲经济体的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占GDP比重持续增升。越南是特别明显的例子。该国于2007年才加入世贸组织,产品贸易占GDP的比重却由2000至2011年增加了70%。中国的外贸占GDP比重增幅仅为26%,逊于印度的47.8%或日本的56.6%。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贸后,经济规模于2001至2011年间增长逾倍。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于2010年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过去10年,中国发展成为「世界工厂」以及亚洲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2011年总产品贸易占中国经济规模约一半。
中国经济冒起,与亚洲的发达经济体及发展中经济体的贸易关系日益紧密,推动亚洲区内贸易飙升。撇除2008至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低于长期平均水平的出口表现,亚洲发达经济体及发展中经济体对中国的出口事实上有增无减,2010至2011年各国对中国出口占GDP的比重均超出2000至2007年的水平,尤以南韩、马来西亚、泰国及越南为然。
在东盟五国中,马来西亚的贸易占GDP比重排名第二,仅次于越南,2011年达144%,但于2000至2011年期间有关比重实际上由192%的高峰回落。虽然如此,在贸易占GDP比重中,马来西亚对中国的出口占较大比重。由此可见,马来西亚等国家与亚洲区内国家及中国的贸易关系更加紧密。
亚洲「飞雁」蜕变为多元化市场
大约半个世纪前,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Akamatsu) 提出的「雁行模式」理论开始受到注目。这套理论分析比较劳动成本与国际分工,立论背景远远早于1964年东京主办夏季奥运会,甚至比日本获广泛认同为区内经济强国时更早。根据该理论,亚洲经济体的发展将循序渐进地追上西方发达国家,商品的生产活动将由发达经济体逐级下移至发展中经济体。
「雁行模式」理论指出,各个经济体处于不同的工业化及经济发展阶段,就像雁队的V型飞行模式一样。日本是雁群之首,第二排的飞雁是4个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其后是东盟四国,即菲律宾、印尼、泰国及马来西亚,然后是中国和越南等后来者,最末端是柬埔寨和孟加拉等最新加入者。
虽然雁行模式有不少局限之处,但它的确提供了一个方便的方法,描述过去数十年来众多亚洲经济体的生产活动不断转变的情况,当中包括发展中国家相继出现的产业,例如由劳力密集型产业(例如成衣)到资本密集型产业(例如高清电视机)的兴起。再者,根据雁行模式,随着劳力密集型的生产活动转移至低成本国家,产品将越趋复杂精巧,变得更多元化及质素更高。这些年来,一些资本密集的生产活动已迁移至成本较低的发展中经济体,当中涉及影音和电子产品、电讯产品以及汽车等行业。
对于若干类产品来说,当处于雁队后排的经济体经历了进口至出口生产过程后,处于雁队前排的经济体便会转化为这些产品的市场。事实证明,一些处于雁队后排的经济体进行出口导向的工业化发展,确实有助他们转型为真正的市场,特别是当产品更趋多元化及质素有所提高时,在一个错综复杂的生产网络或供应链内,不同层次的经济体将有更大的贸易联系。
综观过去20年的发展,除了印尼、泰国、越南及中国外,亚洲经济体的工业附加值占GDP的比重正在不断减少,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情况最为显着。于2000至2011年工业附加值占GDP比重较高的经济体通常拥有众多人口,劳动力庞大,尤以中国及印尼为然。越南是后来者,当地的工业化进程最近有所加快。
不过,在一些增长迅速的消费市场,私人消费开支占GDP比重正在下降。中国、印尼及印度是典型例子,这3个人口最多的亚洲国家,过去10年工业领域不断扩大。
收入增加推动亚洲消费
在所有发展中经济体中,中国的消费占GDP比重最低,在2000至2011年,有关比重从46.2%降至只有34.5%。虽然消费比重下降,但事实上中国的GDP及收入均急速增长,已经脱离中下收入国家之列6 (包括印尼、印度及越南),而与马来西亚及泰国等中上收入国家看齐,并成为亚洲发展中经济体中最大的消费市场。
事实上,2011年,中国的人均收入已达5,444美元,高于泰国的4,972美元。由2000至2011年,中国的人均收入年均增长率傲视同侪,达17.2%。值得注意的是,印尼仅稍微低于中国,增长率达14.7%;印度及越南随后,约为12%。
亚洲中产阶层迅速扩大
家庭可支配收入是量度中产阶层规模的指标,当家庭的年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0,000美元时,便可界定为中产阶层。2011年,中国已有36%家庭的年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0,000美元,约有4.84亿人,显示中国消费者相当富足,购买力强大。
同样地,印度的中产阶层人数约有2.15亿,而在东南亚,印尼是中产阶层人数最多的国家,超过4,500万人。2011年,东盟五国加上新加坡的中产阶层人数估计达1.31亿,是中国及印度以外,中产阶层人数众多的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市场,规模庞大。亚洲的中产消费者冒起,加上有组织零售渠道迅速发展,带动零售市道欣欣向荣。现代化的购物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当中不少销售国际名牌奢侈品,引人注目。
明显地,亚洲发展中经济体未能与先进经济体锐钩,然而,亚洲区内贸易关系日益紧密、人均收入上升以及中产阶层扩大,均有助减轻外围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
1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发展中国家包括大部分东亚、东南亚以及南亚国家,但日本以及香港、新加坡、南韩及台湾等四个新兴工业化经济体除外,而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也不包括在内,这些国家另外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及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统称为亚洲新兴经济体。
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期,除亚洲之外,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地区,2012年及2013年分别预期增长5%及5.7%。
3 亚太区六大经济体包括中国、日本、印度、澳洲、南韩及印尼。
4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定义,亚洲发展中经济体涵盖45个亚太区国家或地区,包含香港、新加坡、南韩及台湾等4个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即使其中一些工业化经济体的人均收入相当于甚至高于若干亚洲发达国家,亦被列为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因此,亚洲开发银行所定的亚洲发展中经济体,数目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定的为多。
5 东亚包括中国内地、香港、日本、蒙古、南韩及台湾。
6 根据世界银行的定义,2011年人均国民总收入在1,025美元或以下的经济体为低收入经济体;1,026-4,035美元是中下收入经济体;4,036-12,475美元是中上收入经济体;12,476美元或以上为高收入经济体。
- 越南
- 印尼
- 马来西亚
- 菲律宾
- 泰国
- 东盟
- 东南亚